夏至是什么意思 夏至有何含义

admin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也是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公元前七世纪古人通过土圭测日影确定)。在天文学上,夏至是指太阳运行至黄经90°,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中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的时刻。

二、“夏至”名称的含义

“夏至”的“至”为“极”之意,源于《恪遵宪度抄本》的经典解释:“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具体包含三层天文意义:

夏至是什么意思 夏至有何含义

日北至:太阳直射点达到北半球全年最北位置(北回归线);

日长之至: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如我国最北端漠河昼长约16小时56分,最南端曾母暗沙昼长约12小时16分,南北差距达4小时40分);

日影短至: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正午时分,物体影子达到全年最短(甚至出现“立竿无影”奇景,如广东汕头、广西桂平等北回归线标志地)。

三、夏至的天文与气候特征

1. 太阳直射点转折:夏至是太阳北行的终点,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2. 气温与降水特点:

气温:夏至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气温继续升高(“夏至不过不热”),但此时地表热量仍在积蓄,尚未达到全年更高(最热时段通常在“三伏天”,即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的20天左右);

降水:夏至时节,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处于梅雨期,黄淮平原进入雨季,降水集中且多为对流性天气(如“夏雨隔田坎”——午后雷阵雨骤来疾去,范围小;“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诗句生动描绘了这种天气)。

四、夏至的物候现象

古人将夏至分为三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生物响应:

一候鹿角解:鹿角朝前生(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阳性的鹿角开始脱落(麋因属阴,在冬至日角才脱落);

二候蝉始鸣:雄性知了感受到阴气滋生,开始鼓翼鸣叫(蝉鸣是盛夏的典型标志);

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喜阴药草,因在仲夏(夏至前后)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而得名,此时开始生长。

五、夏至的文化与民俗意义

1. 节日属性:夏至是先秦确立的“四时八节”之一,古称“夏节”“夏至节”。古时人们会在夏至日举行祭祀仪式(如《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祈求清除荒年、五谷丰登),并放假休息(宋代《文昌杂录》记载“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

2. 传统习俗:

吃面: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习俗,因新麦收获,吃面既是对丰收的庆祝,也有“尝新”之意;江南地区则有吃“夏至饼”(擀薄饼夹青菜、豆荚、腊肉等,祭祖后食用)的传统;

互赠消夏物品:女子间互相赠送折扇、脂粉(“扇”用于生风,“脂粉”用于涂抹散体热浊气,防生痱子);

戴枣花:妇女采集盛开的枣花戴在头上,利用枣花的香气驱虫避秽,同时也是对夏季丰收的期盼。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