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至是6月21日(星期六),农历为二零二五年五月廿六。
夏至的核心特点
1. 天文历法:北半球白昼与太阳高度的极致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当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最北端(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长达到全年最长(如北京约15小时、杭州14小时、海口13小时多,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更高的一天。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2. 气候特征:高温、对流与梅雨交织
夏至后,气温继续升高,“夏至不过不热”(此时接近地表的热量仍在积蓄,尚未达到峰值),真正暑热天气通常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三伏天)。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易形成雷阵雨(骤来疾去、范围小,俗称“夏雨隔田坎”);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江淮梅雨季节,空气潮湿、阴雨连绵,易引发洪涝灾害,但也需防范病虫害滋生。夏至期间的降水对农业至关重要,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
3. 物候现象:动植物的“盛夏信号”
中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鹿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阳性的鹿角开始脱落);二候蝉始鸣(雄性知了因感阴气之生,开始鼓翼而鸣,南方比北方更早听到蝉鸣);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喜阴药草,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标志着喜阴生物逐渐活跃)。
4. 传统习俗:丰收与消夏的文化印记
夏至是“四时八节”之一,古时有祭神祀祖习俗(庆祝丰收、祈求灾消年丰);民间还有消夏避伏传统(妇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皇家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暑);吃面是普遍食俗(如北方的打卤面、炸酱面,南方的阳春面、三鲜面),寓意“尝新”(新麦登场)和“驱暑”(“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