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日期一般在公历6月21日至22日之间(如2025年夏至为6月21日)。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古人通过观测北斗七星斗柄指向(斗指午)或太阳黄经位置(黄经90°)来确定其交节时间。
二、“夏至”名称的含义
“夏至”的“至”为“极”之意,源于古人对太阳运动的直观。《恪遵宪度》明确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即夏至日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达到一年中的最北端,北半球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且正午时分垂直物体的影子为全年最短。
三、天文学核心特征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5°),这是太阳直射点的“北行终点”。过了夏至,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逐渐缩短(“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日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更高的一天,太阳光线几乎垂直照射地面,部分地区会出现“立竿无影”的奇景(如我国广东汕头、云南墨江等北回归线标志点)。
四、气候与物候特点
气候特征:夏至过后,北半球虽白昼渐短,但太阳辐射仍强于地表散热,气温持续升高,进入“夏至不过不热”的阶段(真正的高温时段通常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的“三伏天”)。此时降水增多,长江中下游地区处于“梅雨”季节,空气潮湿,多暴雨;北方则因地面受热强烈,易形成热雷雨(骤来疾去、范围小)。
物候现象:古人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鹿属阳,夏至阴气生,鹿角开始脱落)、“二候蝉始鸣”(雄蝉感阴气而鼓翼鸣叫)、“三候半夏生”(半夏喜阴,生于仲夏沼泽或水田)。
五、传统习俗与文化
夏至是中国古代“四时八节”之一,民间有丰富的习俗:
祭神祀祖:作为“夏节”,古人有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的习俗,祈求消灾年丰(清代之前夏至日曾全国放假三天);
消夏避伏:妇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扇”生风、“粉”散浊气),以应对暑热;
饮食特色:北方多吃“夏至面”(尝新麦、寓意“一天短一线”),南方则有麦粽、夏至饼等食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