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立夏还是夏至开始 立夏和夏至的区别

admin

夏季的开始以立夏为标志,这是中国传统“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节气划分法的核心定义,标示着万物从春季的生发进入旺季生长阶段。从气候学角度看,若以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至22℃以上作为夏季起始,“立夏”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如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已符合这一标准,正式进入夏季;而东北、西北部分地区此时仍处于春季,需待气温进一步回升。

立夏与夏至的核心区别

1. 时间差异

夏季是立夏还是夏至开始 立夏和夏至的区别

立夏是夏季的之一个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5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45°;夏至是夏季的中间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直射北回归线)。两者相隔约4550天,立夏开启夏季进程,夏至则处于夏季过半的位置。

2. 天文意义不同

立夏:“立”为“开始”之意,标志着太阳直射点从赤道附近(春分、清明位置)向北移动至北纬15°左右,北半球万物进入快速生长阶段,故《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假”即“大”)。

夏至:“至”为“极致”之意,太阳直射点达到北回归线(一年中最北位置),北半球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昼),此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白昼逐渐缩短。

3. 气候特征差异

立夏:气温逐渐升高,但尚未达到夏季高温峰值。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北方部分地区仍可能偏凉),早晚温差较大;降水逐渐增多,南方地区进入梅雨季节前期,空气湿度增大,雷雨天气开始频繁。

夏至:气温进一步升高,北方地区常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南方地区进入梅雨季节后期,降水更加集中,易出现暴雨、洪涝等极端天气。夏至后地表热量持续累积,通常在夏至后2030天进入“三伏天”(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段)。

4. 习俗与文化内涵不同

立夏:习俗多与“迎接夏季、祈求健康”相关。江南地区有“立夏称人”(称体重,寓意夏季不消瘦)、“吃立夏蛋”(用茶叶或盐水煮蛋,象征“疰夏不生”)、“斗蛋游戏”(孩童用熟蛋相互碰撞,图个热闹)等习俗;部分地区还有迎夏仪式(帝王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接夏季)。

夏至:习俗多与“祭祀祖先、消暑尝新”相关。江南地区有“吃夏至面”(用新麦面粉 *** ,象征“尝新”,也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谚语)、“祭祖”(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北方地区则有吃“麦粽”“夏至饼”(用麦粉 *** ,内包青菜、豆荚等,清爽可口)的习俗,部分地区还有消暑活动(如游泳、乘凉)。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