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夏季的之一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5月5日至7日交节。“立”为“开始”之意,“夏”指“生长、壮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意为春天播种的植物至此已进入快速生长阶段,天地万物从“生发”转向“壮大”,标志着春季结束、夏季正式开启。
二、夏至的含义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6月21日至22日交节。“至”为“极致、更高”之意,《恪遵宪度抄本》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意为这一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中最北端(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太阳高度角更大,是一年中太阳辐射最强的时段之一。
三、立夏与夏至的核心区别
1. 时间差异
立夏固定在每年公历5月5日至7日之间;夏至则固定在每年公历6月21日至22日之间,两者相隔约1个半月。
2. 天文意义不同
立夏是夏季的起点,标志着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北半球开始进入夏季;夏至是太阳直射点的转折点,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逐渐缩短,夜晚逐渐增长,是四季循环中的关键转折点。
3. 气候特征差异
立夏时节,气温逐渐升高,但整体仍较为温和(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1820℃),雨水开始明显增多,南方地区逐步进入雨季,空气湿度增大,偶有强对流天气(如雷阵雨);夏至时节,气温显著升高(北方多地可达35℃以上),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之一(虽未到极端高温,但热量积累已达峰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仍处于梅雨季节,暴雨、洪涝等极端天气频发,同时高温高湿的环境易引发病虫害。
4. 物候现象不同
立夏的三候为“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蝼蝈(蝼蛄)在田间鸣叫,蚯蚓从土壤中钻出翻松泥土,王瓜的藤蔓快速攀爬生长,体现了植物进入快速生长期;夏至的三候为“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鹿的角因阳气始衰而脱落(属阳的鹿角对应夏至阴气生),雄性蝉因感阴气而鼓翼鸣叫,喜阴的药草半夏在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体现了夏季中期阴阳转换、生物适应性变化的特点。
5. 习俗差异
立夏的主要习俗有“称人”(用大秤称体重,寓意祈求健康,避免夏季消瘦)、“吃立夏蛋”(煮鸡蛋或鸭蛋,象征“疰夏不生”,保护孩子健康)、“斗蛋”(孩子用蛋相互碰撞,增添童趣);夏至的主要习俗有“吃面”(北方吃打卤面、炸酱面,南方吃阳春面、过桥面,寓意“尝新”,庆祝新麦收获)、“祭神祈丰”(古代帝王率百官迎夏,民间祭祀祖先,祈求消灾年丰)、“戴枣花”(妇女采集枣花戴在头上,寓意驱邪避瘟、祈求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