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性别是个人对自身性别的心理认知,可能与生理性别存在差异。测试主要通过行为偏好、思维模式、情绪反应等维度,评估个体内心更倾向的性别特质(如男性化的理性、果断,女性化的情感、细腻)。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测试形式及解读:
1. 行为与偏好测试
这类测试通过具体生活场景的选择,反映个体的性别倾向。例如:
电脑部件选择:若拥有电脑时优先精心挑选显示器(注重视觉体验,偏女性化),或键盘/鼠标(注重功能与控制,偏男性化);
换季时机:按日历节气换夏装(规律性强,偏男性化),或热得不得不换时才换(随性,偏女性化);
坐姿:一个人时双腿并拢(拘谨,偏女性化),或双腿叉开/跷二郎腿(放松、随意,偏男性化)。
这类测试通过“微小习惯”折射潜意识中的性别特质,结果多为“偏男性”“偏女性”或“中性”。
2. 思维模式测试
通过处理问题的方式,判断个体的思维倾向。例如:
处理家务:做完饭后厨房“乱得惨不忍睹”(注重结果,偏男性化),或“非常整洁”(注重细节,偏女性化);
解决问题:遇到矛盾时“冷静分析,理性决策”(男性化思维),或“情感驱动,直觉判断”(女性化思维);
社交风格:更倾向于“与同性深入交流”(同性认同),或“与异性深入交流”(异性认同),或“不论性别,与任何人都可以交流”(性别中立)。
这类测试聚焦“认知风格”,结果反映个体的“理性情感”平衡。
3. 图片联想测试
通过“之一眼看到的图像”解读潜意识。例如:
看到“月亮”(象征温柔、细腻,偏女性化),或“人脸”(象征理性、逻辑,偏男性化);
看到“大脑”(理性、分析,偏男性化),或“人脸”(情感、社交,偏女性化)。
这类测试基于“视觉联想理论”,结果多为“偏男性”“偏女性”或“中性”。
4. 专业量表测试
借助心理学量表(如Bem Sex Role Inventory(BSRI)),通过多维度问题评估“男性化特质”(如果断、独立)与“女性化特质”(如温柔、敏感)的得分。例如:
若男性化得分≥110分,女性化得分≤90分,为“男性化主导”;
若女性化得分≥110分,男性化得分≤90分,为“女性化主导”;
若两者均≥110分,为“双性化”(兼具两种特质);
若两者均≤90分,为“未分化”(特质不明显)。
这类测试结果更严谨,但需专业人士解读。
注意事项
测试结果仅反映潜意识倾向,不代表“性别认同”的绝对定义;
社会文化、成长环境会影响测试结果,无需过度纠结“是否符合预期”;
若对性别认知有困惑,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而非仅依赖测试。
通过以上测试,你可以初步了解内心的性别特质,但更重要的是接纳“多元的自己”——性别不是非黑即白的标签,而是丰富个性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