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初三,民间传统称为“小年朝”(亦称“赤狗日”“赤口日”)。这一称呼源于古代宫廷朝会制度——古时皇帝会在正月初三举行新年之一次朝会,接受百官朝贺,因朝会重要性仅次于大年初一,故被称为“小年朝”。后来,这一习俗从宫廷流传至民间,百姓虽不举行朝会,但通过居家休息、祈福等方式延续传统,逐渐成为春节期间的特色节日。
“小年朝”的起源与发展
“小年朝”的起源与古代祭祀和朝会文化密切相关。宋代时,正月初三被定为“天庆节”,传说此日有天书下降人间,宋真宗下诏书规定官员休假五日,举国同庆。这一官方节日后来融入民间,演变为“小年朝”,成为春节庆祝活动的重要节点之一。
“小年朝”的主要习俗
1. 居家休息,避免外出:民间认为正月初三是“赤狗日”,“赤狗”为熛怒之神,遇之易招口舌是非或不吉,因此人们多选择留在家中,不拜年、不迎客,安心休息。
2. 贴“赤口”祈福:为破解“赤口”带来的不吉利,民间有贴“赤口”的习俗——用红纸条写上“出入平安”“万事如意”等吉利话,贴于前门或后门的门顶,寓意新岁招财进宝、远离纷争。
3. 祭祖祈福:部分地区会在正月初三祭祖,家人齐聚祠堂或家中,摆放供品(如水果、糕点),焚香叩拜,表达对祖先的敬意,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平安、健康。
4. 早睡习俗:民间有“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饱”的俗语。经过初一、初二的守岁和拜年,初三被视为放松身心的日子,人们通过早睡缓解疲劳,为新的一年积蓄精力。
5. 禁食米饭:部分地区认为正月初三是“谷子生日”,需禁食米饭(尤其是小米饭),以祈求来年谷物丰收、粮仓充实。
“小年朝”的文化意义
“小年朝”作为春节的一部分,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无论是居家休息、贴“赤口”还是祭祖,都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和睦、生活顺遂的向往,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尽管现代社会中部分习俗逐渐淡化,但“小年朝”依然是春节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传递着浓浓的年味与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