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双方生辰八字为基础:用农历的天干地支与四柱八字(年、月、日、时)分析,优先追求五行平衡,并避开对双方有明显冲克的组合。传统上常以女方为主选“行嫁月/大利月”,再结合男方与长辈信息综合确定。
借助黄历/万年历:优先挑选标注“宜嫁娶”“三合/六合/天德/月德”等的日子,作为初筛的大方向。
兼顾现实条件:与工作/学业、亲友出席、场地档期、季节气候匹配,避免一味追求“黄道吉”而忽略实际可行性。
传统礼俗中的“请期/送日子”:多由男方择定后正式征得女方同意,部分地区还伴随聘礼与流程性文书(各地名称与细节差异较大)。
二、标准步骤
1. 收集信息:双方公历生日与出生时辰(尽量准确),如讲究礼俗,可准备双方父母生日与属相,用于后续避冲与礼节安排。
2. 确定“行嫁月/大利月”:传统以女方为主推算,常见口诀为“正七迎鸡兔,二八虎与猴,三九蛇共猪,四十龙和狗,牛羊五十一,鼠马六十二”(示例:女方属猴,则多取二月、八月为利月)。
3. 初筛“黄道吉日”:在万年历/黄历中筛选当月标注“宜嫁娶”“三合/六合/天德/月德”等的日期,形成候选池。
4. 精筛与避忌:
避开与新人属相相冲/刑/害之日;
避开民俗忌讳:如“四离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前一日)与“四绝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日);
避开“三娘煞”日(每月农历初三、初七、十三、十八、廿二、廿七);
一般不与新人或双方父母生日“同日”(所在月份可);
尽量避开新娘生理期;
如需“吉时”,再以双方八字细化到时辰。
5. 双向校验:核对是否与节假日/旺季、场地档期、亲友行程冲突;如需“领证日”与“仪式日”分开,通常以举行迎亲与婚礼的当天为真正婚嫁日,优先择吉。
6. 定稿与备案:确定日期+吉时,必要时按当地礼俗完成“送日子”等流程,并与酒店/摄影/化妆/主持等同步锁定档期。
三、常见民俗禁忌与处理
月份避忌:不少地区传统上不取农历三月、七月、九月(对应清明、盂兰、重阳等祭祀节日)办婚礼;农历八月因“中秋月圆”寓意团圆,常被视为吉月。
三娘煞:每月初三、初七、十三、十八、廿二、廿七多作忌日处理。
四离四绝:传统择日常避开“四离”(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前一日)与“四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一日)。
父母生辰:多不取与父母生日“同日”,但同月一般无碍;若父母已故,常会避开其生忌/死忌。
生肖相合参考:旧俗有“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错,龙兔泪相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等说法,仅作民俗层面的参考,不宜机械否定双方感情基础。
闰年闰月:不少人偏好“闰年/闰月”(俗称“双春兼闰月”等)取其“滋润、圆满”之意,但并非硬性条件。
实用提醒:上述多属民俗与礼俗层面的“趋吉避凶”,不同地区版本不一,建议与长辈沟通后择其大端,切勿因小忌过度焦虑。
四、现代务实建议
优先级排序:把“双方与核心亲友能到场”“预算与档期匹配”“季节与天气舒适”放在与“黄道吉”同等甚至更前的位置。
节假日策略:节假日“喜上加喜”但价格高、资源紧,需提前锁定酒店/婚庆/车队;若选工作日,往往更易拿到优质资源。
个性化日期:在有纪念意义的相识日/告白日/求婚日中择吉,既浪漫又便于记忆;若与黄历小忌冲突,可择相近的“黄道吉日”或调整仪式流程细节。
专业协助:若对八字/礼俗不熟,可请专业择日师或使用正规工具做初筛,再结合现实条件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