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列),也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重要传统文化节日。其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至今仍保留着丰富的民俗内涵与文化意义。
一、起源:从图腾祭祀到多元融合
端午节的起源与古代先民的生产生活、信仰习俗密切相关,主要包含以下核心脉络:
1. 图腾祭祀说:学界普遍认为,端午节最初是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的图腾祭祀节日。百越先民认为龙是部落的保护神,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仲夏龙升天之时)举行龙舟竞渡,以模拟龙的活动,祈求风调雨顺、部落平安。这一习俗是端午节最古老的源头。
2. 夏至节俗演变说:有学者提出,端午节与夏至节气密切相关。上古时期,夏至是人们庆祝丰收、驱疫避邪的重要节点,人们会通过悬挂艾草、饮用雄黄酒等方式抵御夏季蚊虫与疫病。后来,这些夏至习俗逐渐与端午节的日期(五月初五)结合,形成了“恶月恶日”的传统观念。
3. 纪念人物说:后世逐渐将端午节与历史人物关联,其中以纪念屈原的说法影响最广。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因秦军攻破郢都、报国无门,于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自尽。百姓为缅怀他的爱国情怀,纷纷划船竞渡打捞遗体,并投粽子入江以防鱼虾啃食,由此衍生出赛龙舟、吃粽子等核心习俗。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吴国忠臣,被冤杀后投江)、曹娥(东汉孝女,投江寻父)的说法,但这些多为节日形成后的附会。
二、发展:从民间习俗到国家文化符号
随着历史演进,端午节的习俗不断丰富,文化内涵也日益深厚:
习俗扩展:除了赛龙舟、吃粽子,端午节逐渐融入了挂艾草菖蒲(驱邪避疫)、佩香囊(内置朱砂、雄黄等药材,避瘟驱虫)、系五彩绳(用青、红、白、黑、黄五色线编织,象征吉祥安康)、饮雄黄酒(消毒驱虫,后因雄黄有毒改为外用)、斗草(儿童游戏,比拼草的韧性)等习俗。这些习俗融合了驱邪、祈福、养生等多重功能,成为端午节的重要载体。
官方认可:近代以来,端午节的文化地位不断提升。2006年5月,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放假1天,与周末连休);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传统节日。这些举措彰显了端午节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推动了其全球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