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式婚礼植根于华夏文化,以“三书六礼”为框架,融合红色吉祥、家族与祈福寓意,以下是主要习俗详解:
1. 三书六礼:婚姻的法定流程
“三书”是礼聘的核心文书,包括聘书(订亲凭证,交换于纳采时)、礼书(礼物清单,过大礼时交换)、迎书(迎娶凭证,亲迎时使用);“六礼”是具体的仪式步骤,涵盖纳采(男方请媒人提亲,女方应允后男方备礼求婚)、问名(交换生辰八字合婚,避免相冲)、纳吉(男方卜得吉兆后通知女方,婚事初步议定)、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送聘金、礼品到女方家,正式订立婚约)、请期(择吉日完婚,避开三、六、十一月等不吉数字)、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迎娶新娘,是六礼中最隆重的环节)。
2. 红色与吉祥元素:喜庆与辟邪的象征
传统中式婚礼以红色为主色调,象征吉祥、热情与驱邪。常见元素包括:红盖头(新娘蒙头,一说为遮羞,一说源自古代掠夺婚,防新娘逃跑)、红双喜字(贴于门窗、喜帖,寓意“好事成双”)、红绸带(新郎新娘佩戴或连接,象征夫妻同心);还有龙凤图案(龙凤呈祥,代表夫妻和谐)、喜烛(洞房内点燃,寓意光明与兴旺)。
3. 安床:祈求早生贵子的前置仪式
婚礼前几天,需选“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儿女成双的夫妇)为新床铺被褥、床单,再铺上龙凤被,撒上花生、红枣、桂圆、莲子(谐音“早生贵子”)。此举寓意新人婚后生活甜蜜,早日添丁。
4. 迎亲与哭嫁:离别与喜庆的交织
迎亲时,新娘由兄弟或表兄弟背出家门(部分地区为撑红伞护送),意为“不沾娘家土”;新娘需哭嫁(源于古代女子对离家的不舍,后演变为祈福仪式,哭声越响越“旺”娘家)。男方迎亲队伍需一路燃放鞭炮,遇到庙宇、井、河等需用红毡遮挡花轿,避邪祈福。
5. 拜堂:夫妻与家族的联结仪式
拜堂是婚礼的核心环节,又称“拜天地”,流程为:一拜天地(感恩天地造化,祈求风调雨顺)、二拜高堂(向父母鞠躬,表达养育之恩)、夫妻对拜(夫妻互拜,象征相敬如宾)。拜堂后,新人正式成为夫妻,融入对方家族。
6. 闹洞房:驱邪与增进感情的活动
旧时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闹洞房由新郎的同辈兄弟主持,形式包括逗趣、游戏(如“咬苹果”“传喜糖”),旨在驱邪避凶,让新人更快融入新环境。需注意尺度,避免过度尴尬。
7. 回门:婚后感恩与团聚
婚后第三天,新娘由新郎陪同回娘家,称为“三朝回门”。需带烧猪、西饼、酒、鸡等礼品(部分地区为“双数”,寓意“好事成双”)。回门时,新娘需再次向父母敬茶,感谢养育之恩,同时向亲友报平安,象征婚姻得到家族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