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河:世界第二大长河与“河流之王”
亚马逊河位于南美洲北部,是世界第二长河(全长约6400公里,仅次于尼罗河的6670公里),同时以世界更大流量(平均流量约17.5万立方米/秒,占世界河流总流量的20%)、最广流域面积(约691.5万平方公里,占南美洲总面积的40%)和最多支流数量(超过1.5万条,其中7条长度逾1600公里,最长支流为马代拉河)著称,被誉为“河流之王”。
1. 基本概况:长度与流域数据
亚马逊河的正源为秘鲁安第斯山脉的乌卡利亚河(源自奈瓦多·米斯米峰,海拔5597米),与马拉尼翁河汇合后形成主干流。其长度因测量起点不同略有差异(如以乌卡亚利河为源约6436公里,以马拉尼翁河为源约6299公里),但主流观点以6400公里为准。流域面积覆盖南美洲7个国家(秘鲁、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圭亚那、玻利维亚、巴西),其中87%的流域面积位于巴西境内。
2. 流量特征:世界之最的形成原因
亚马逊河的流量远超其他河流,平均流量达17.5万立方米/秒(约为长江的7倍、密西西比河的10倍),更大流量可达22.5万立方米/秒(雨季),最小流量约9万立方米/秒(旱季)。其流量巨大的原因包括:
流域降水丰富: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年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全年降水均匀;
支流众多:1.5万条支流汇入,集水面积广;
流域面积大:涵盖安第斯山区、亚马孙平原等地形,收集了大量降水。
3. 流域环境:热带雨林与洪泛景观
亚马逊河流域孕育了世界更大的热带雨林(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约56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印度国土面积的两倍),被誉为“地球之肺”(吸收全球约20%的二氧化碳,释放约20%的氧气)。雨林内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有超过250万种昆虫、1万种植物、2000种鸟类和哺乳动物(如树懒、金刚鹦鹉、美洲虎、巨脉蜻蜓)。
流域内地势低平(海拔多在200米以下),雨季时洪水泛滥,洪泛区面积可达35万平方公里(是亚马孙雨林面积的6%),形成“洪泛森林”(várzea)景观——树木根部长期浸泡在水中,形成独特的生态系统。
4. 河口特征:强潮河口与淡水影响
亚马逊河注入大西洋的河口呈喇叭状,最宽处约330公里(含马拉若岛),是世界上最宽的河口之一。由于流量巨大,河口淡水可向海洋延伸160公里,导致距岸160公里内的海水盐度降至10‰以下(正常海水盐度约35‰),形成明显的淡水透镜体。
河口潮汐为半日潮,更大潮差约11.8米(马拉卡岛附近),涌潮现象(当地称“Pororoco”)壮观——潮水以2.5米/秒的速度涌入,枯水时潮高可达5米,洪水时可达1530米,能将海水推至岸边10公里以外。
5. 生态与资源:生物多样性与人类活动
亚马逊河流域是全球最重要的生物基因库,拥有大量特有物种(如亚马逊河豚——世界更大的淡水豚,体长可达2.6米;食人鱼——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巨脉蜻蜓——翼展可达19厘米)。流域内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约2.7亿千瓦),但开发程度较低(仅约5%)。
近年来森林砍伐(年均损失约1.5万平方公里)和气候变化(旱季降雨量减少75%,地表气温上升2℃)对流域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面临丧失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