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遗址是中国已知规模更大的龙山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城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秃尾河北侧山峁上,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部边缘,距今约4300年至3800年。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重石构城垣组成,内城将皇城台环抱其中,外城沿内城东南方向扩筑,总面积逾400万平方米,气势恢宏宛如一座“石头城”。
核心区域:皇城台
皇城台是石峁遗址的核心功能区,为大型宫殿及高等级建筑基址的分布中心,面积约8万平方米。其三面临沟,仅北侧偏东有一条窄梁通往外界,周边环绕着高达数十米的阶梯状护坡石墙(最多达九级),形如巍峨的“金字塔”。台顶曾分布着成组的宫殿、池苑等建筑,出土了壁画、鳄鱼骨板、鸵鸟蛋壳、玉器等珍贵遗物,彰显着高等级人群的生活与权力。
城垣与防御体系
石峁遗址的城垣系统是其标志性特征之一。外城东门址是中国史前城建史上规划最复杂、设施最齐备的实例,由内外瓮城、南北墩台、门塾等组成,周边出土了玉铲、玉钺、玉璜等玉器,以及“藏玉于墙”的独特现象(玉器嵌入城墙墙体),推测用于构建精神屏障与防御功能,被誉为“华夏之一门”。这种复杂的城防体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高度组织化与管理能力。
出土遗物:多元文化的见证
遗址出土了大量珍贵遗物,其中玉器是更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玉器以墨玉、玉髓为原料,器类包括刀、镰、斧、钺、铲、璇玑、璜、牙璋及人面形雕像等,部分玉器流散海外(约有4000件),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玉人头像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唯一的以人为雕刻对象的玉器,价值极高。还有彩绘壁画(以红、黄、黑等颜色绘制几何图案,数量达100余块)、石雕(如神面石雕、人面石雕,部分镶嵌于墙体)、骨器(如骨针、骨笛,骨针数量超万枚)等,展现了当时发达的手工业与多元的文化内涵。
考古意义:改写文明认知
石峁遗址的发现,改写了学界对新石器时代中国文明格局的认知。其超大规模的城址、复杂的城垣系统、高等级的建筑与遗物,表明距今4000多年前,北方地区已存在高度发达的城邦文明,打破了“早期文明仅集中在中原地区”的传统观点。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遗址,石峁遗址为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全新资料,入选201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世界十大田野考古发现”,2021年入选“2010—2020世界十大考古发现”,2022年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3年石峁博物馆正式开馆,进一步推动了遗址的保护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