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的含义与养生逻辑
这句谚语是古人的节气养生智慧,通过“白露”“寒露”两个节气的物候特征,指导人们调整着装以适应季节变化,核心是顺应气温下降趋势,逐步加强身体保暖。
1. 字面含义拆解
白露不露身:白露(秋季第三个节气,通常在9月79日)时,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增大(民间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的说法),但尚未到严寒程度。此时应停止赤膊露体(如穿短袖、露脐装等),避免上身受凉,尤其要注意腰腹部、膝关节等部位的保暖(如穿长袖衣物、薄外套)。
寒露不露脚:寒露(秋季第五个节气,通常在10月89日)时,气温进一步下降(“露气寒冷,将凝结也”),且寒邪更易侵袭人体。此时需重点保护脚部,不要再穿凉鞋、拖鞋或光脚(尤其是雨天避免湿脚),应换上保暖性好的鞋袜(如羊毛袜、加绒鞋),防止寒从足生。
2. 背后的养生逻辑
白露防上身受凉:白露时节,虽然白天可能仍有燥热感,但夜晚寒气加重,上身皮肤较薄、血管丰富,受凉后易引发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不露身”是为了避免寒邪通过皮肤毛孔侵入体内,符合“春捂秋冻”中“秋冻”需适度(不冻上身)的原则。
寒露防脚部受凉:中医认为“寒从脚下生”(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少,脂肪层薄,保温能力差),且脚部有丰富的穴位(如涌泉穴),连接全身经络。脚部受凉会导致局部血管收缩,影响血液循环,进而降低机体抵抗力,诱发感冒、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不露脚”是通过加强脚部保暖,维护全身阳气,预防寒邪入侵。
3. 具体养生建议
白露时节:穿长袖衣物、薄外套,避免赤膊;腰腹部可贴身穿薄背心,防止受凉;晚上睡觉时关窗,换上长袖睡衣,备薄棉被。
寒露时节:穿保暖鞋袜(如羊毛袜+加绒鞋),避免露脚踝;每天用40℃左右温水泡脚1530分钟(水没过脚腕),促进血液循环;可加入艾叶、红花等中草药增强泡脚效果(糖尿病患者需注意水温,避免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