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期,女娲用黄土抟土造人。冬至时节,天寒地冻,她捏出的泥人耳朵纷纷被冻掉。女娲心生怜悯,用针线将泥人的耳朵重新缝上,并让泥人用嘴咬住线的一端固定。后来,人们为纪念女娲的创世之恩,仿照“捏冻耳朵”的动作,在冬至这天包制耳朵形状的食物(如饺子),寓意“护耳保暖”,这一习俗逐渐演变为冬至吃饺子的传统。
二、张仲景与“祛寒娇耳汤”传说
东汉时期,名医张仲景告老还乡时正值隆冬。他看到白河两岸的百姓因寒冷冻伤耳朵,甚至溃烂流脓,心中十分不忍。于是,他让弟子在南阳东关的空地上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将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如当归、桂枝)放入锅中熬煮。待汤煮好后,将羊肉和药材剁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的“娇耳”(又称“扁食”),再下锅煮熟。百姓们吃了“娇耳”,喝了热汤,浑身暖和,冻伤的耳朵也逐渐痊愈。此后,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张仲景的做法 *** “娇耳”,以纪念他的仁心仁术,逐渐形成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三、匈奴骚扰与“馄饨”起源传说
汉朝时期,北方匈奴部落经常骚扰边境,百姓苦不堪言。匈奴部落中有两位凶残的首领,分别姓“浑”和“屯”(或作“屯氏”),他们的暴行让百姓恨之入骨。为了表达对匈奴的憎恨和对和平的向往,百姓们用肉馅包成角状食物,取“浑”与“屯”的谐音,命名为“馄饨”(意为“消灭浑屯”)。由于最初 *** 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这一习俗便流传下来,成为冬至吃馄饨的传统。
四、共工氏疫鬼与“赤豆糯米饭”传说
相传,共工氏有个不成器的儿子,生前作恶多端,无恶不作。他死后变成疫鬼,专门在冬至这一天出来残害百姓。但这个疫鬼有个致命弱点——最怕赤豆。为了驱避疫鬼,防灾祛病,人们在冬至之夜煮吃赤豆糯米饭。赤豆的颜色鲜艳,寓意“驱邪避凶”,米饭的香气则能“掩盖疫鬼的气息”。这一习俗在江南水乡尤为盛行,成为冬至的特色饮食。
五、“冬至大如年”的传说
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就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古人认为,冬至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的时刻,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魏晋时期,冬至已成为国家法定节日,朝廷会举行祭天祈福仪式,百官放假,百姓祭祖、拜冬。民间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认为冬至的重要性仅次于春节,人们会在这天团聚、庆贺,祈求来年平安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