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之一天,核心习俗围绕“辞旧迎新”与“阖家团圆”展开。早晨需放开门炮仗,爆竹声象征驱邪避凶,碎红满地寓意“满堂红”,开启新年红红火火的好兆头;随后晚辈要向长辈拜年,行跪拜或鞠躬礼,说“新年好”“长寿安康”等吉祥话,长辈则会给晚辈发放压岁钱(用红包装好),寓意“压住邪祟”,保佑孩子新岁平安。初一还有吃饺子(北方)或吃汤圆(南方)的传统,饺子形似元宝,象征“招财进宝”;汤圆则代表团圆美满,甜甜蜜蜜。这天还有忌动扫帚的禁忌,认为扫地会扫走运气和财气,若需打扫,需从外向里扫,将垃圾聚在角落,初五再统一倒掉。
正月初二:回娘家,祭财神
正月初二俗称“迎婿日”或“姑爷节”,核心习俗是出嫁女儿回娘家。女儿需偕同丈夫、儿女一同前往,携带礼品(如烟酒、糖果、保健品等),分给娘家小孩,并在娘家吃午饭。部分地区还有祭财神的习俗,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会准备三牲、水果、香烛等供品,祭祀财神,祈求新岁财源广进。初二的饮食有初二面的讲究,面条需用初一包饺子的剩面 *** ,煮好后用冷水浸泡,寓意“尝冷暖”,提醒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正月初三:早睡养神,送穷避邪
正月初三又称“小年朝”,核心习俗是休息调整与送穷避邪。民间有“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饱”的民谣,经过前两天的忙碌,这天人们可以安睡迟起,养精蓄锐。初三需送穷,将初一、初二的垃圾清扫出门,有的地方还会焚烧纸糊的“穷鬼”像,象征送走贫穷困苦。初三还有忌出门拜年的禁忌,传说初三是“赤狗日”,出门易招惹口舌是非,因此人们多选择居家陪伴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正月初四:迎灶神,接五路
正月初四是“羊日”(女娲创世神话中第四日造羊),也是迎灶神的日子。传说灶王爷腊月二十四上天汇报人间善恶,初四返回人间,因此人们需备好果品、香烛,焚香礼拜,迎接灶神归来,祈求家庭平安、幸福。初四还有接五路财神的习俗,“五路”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寓意出门五路皆可得财,商家多在这天“抢路头”,希望新岁生意兴隆。饮食方面,初四有吃折箩的传统,将前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烩制,寓意“不浪费”,警醒人们勤俭持家。
正月初五:破五送穷,迎财神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核心习俗是破禁忌与迎财神。初一到初五有许多禁忌(如不动针线、不打碎器物、不扫地等),初五过后这些禁忌均可解除,象征“辞旧迎新”。初五要送穷,将积攒的垃圾清扫出门,有的地方还会焚烧纸钱、纸衣,象征送走“穷鬼”;还需迎财神,商家多在这天开门营业,放鞭炮、摆供品(如羊头、鲤鱼,寓意“吉祥有余”),祈求财神保佑新岁财源滚滚。饮食方面,初五有吃饺子的习俗,包饺子时需捏紧边缘,象征“捏小人嘴”,避免谗言;江南地区还有吃“财神糕”“面条”的传统,面条形似串钱的绳子,寓意“添钱串子”。
正月初六:送穷开市,六六大顺
正月初六又称“马日”,核心习俗是送穷与开市。初五积攒的垃圾需在初六彻底清扫出门,有的地方还会将垃圾倒入河中,象征“送穷鬼”出门;商家多在这天“开市”,门板贴上“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对联,放鞭炮、挂红灯笼,寓意“马到成功”,新岁生意红红火火。初六还有外出游玩的习俗,按照“三六九,朝外走”的传统,人们会选择去公园、商场等人多的地方,将行程设计成圆圈,寓意“圈住幸福”,求财到手。部分地区还有吃驴打滚(豆面糕)的习俗,象征“滚走穷气”,迎来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