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忌赤膊裸体/露身:白露是全年昼夜温差更大的节气之一(可达10℃以上),民间素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说法。此时若继续赤膊或穿短袖、短裤,易导致寒邪入侵,引发感冒、咳嗽、鼻炎等呼吸道疾病,尤其对老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如哮喘、关节炎)更需注意。
2. 忌贪凉/吃生冷食物:白露后天气转凉,脾胃功能逐渐减弱,贪凉(如长时间吹空调、喝冷饮、吃冰镇水果)易损伤脾阳,导致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问题。尤其要避免食用西瓜、香瓜、生黄瓜等夏季消暑食物,以免加重肠胃负担。
3. 忌过度进补/乱补:秋季虽是进补的好时节,但白露时脾胃仍较虚弱,过度食用油腻、辛辣(如羊肉、生姜、油炸食品)或温补食物(如人参、鹿茸),易导致消化不良、上火(如口干、便秘)。建议选择平补食物(如莲子、百合、银耳、山药、枸杞),遵循“少食多餐、清淡易消化”的原则。
4. 忌不盖被子/睡卧贪凉:白露后夜晚气温下降,若睡觉时不盖被子或露出腰腹部,易导致寒气入侵,引发肠胃不适(如腹泻、腹痛)。建议换上薄被,撤掉凉席,调高空调温度(建议26℃以上),避免直吹。
5. 忌过早穿厚衣服/盲目“秋冻”:虽然“春捂秋冻”有一定道理,但白露后早晚温差大,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若过早穿厚衣服,可能导致毛孔因受热张开,反而更容易受寒。应根据气温变化适时增减衣物,重点保护腹部、脚部、肩膀等关键部位。
6. 忌晒太阳过度:白露后阳光中的紫外线仍较强,长时间暴晒易导致皮肤干燥、老化,甚至引发皮炎。建议选择上午9点前或下午5点后晒太阳(每次1530分钟),避免在阳光下久坐,久坐后起身要缓慢,防止眩晕。
7. 忌光脚趟凉水/露水:民间有“白露水,恶过鬼”的说法,白露后的露水和江河湖泊中的水温度较低,光脚接触易导致寒气从脚底入侵,引发感冒、关节疼痛等问题。建议穿袜子、鞋子,避免光脚外出。
8. 忌吃露水打过的贝壳类海鲜/无鳞深海鱼/羊肉:露水打过的贝壳类海鲜(如蛤蜊、蛏子)易滋生细菌,食用后易引起肠胃不适;无鳞深海鱼(如鲶鱼、泥鳅)多为“发物”,且易携带寄生虫,白露时肠胃虚弱,不宜食用;羊肉性温热,白露时秋燥严重,吃羊肉易加重上火(如口干、咽喉肿痛)。
二、白露“能做”的事
1. 早晚及时添加衣服:遵循“白露身不露”的原则,早晚气温下降时,及时穿上长袖、长裤,重点保护腹部(避免穿露脐装)、脚部(穿棉袜、运动鞋)、肩膀(穿薄外套),防止受凉。
2. 早睡早起,动静结合:白露后阳气逐渐收敛,应顺应自然规律,早睡早起(建议22:30前入睡,6:30前起床)。起床后可适当进行轻度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增强心肺功能;晚上可配合静功(如冥想、深呼吸),促进气血调和。
3. 养肺润燥,饮食调理:白露时节易出现“秋燥”(表现为口干、唇干、咽干、皮肤干燥),应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莲子、蜂蜜、黑芝麻、核桃)。推荐食疗方:沙参枸杞粥(滋阴养肺)、莲子百合煲(清肺润燥)、银耳羹(润肤养颜)。
4. 采“十样白”、收清露:浙江温州等地有白露采“十样白”(如白木槿、白毛苦、白芍等十种带“白”字的草药)的习俗,用来煨乌骨鸡,据说可滋补身体、祛除风湿;古人还有收清露的习惯,认为清露可延年益寿(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
5. 祭禹王、喝白露茶、酿白露米酒:太湖地区有白露祭禹王的传统(禹王是治水英雄,渔民称其为“水路菩萨”),期间会表演《打渔杀家》等戏曲,寄托对美好生活的祈盼;老南京人喜欢喝白露茶(茶树经过夏季酷热,白露前后茶叶口感甘醇,香气浓郁);苏浙一带有自酿白露米酒的习俗(用糯米、酒曲酿制,酒精度低,温中含热,适合秋冬饮用)。
6. 保持心情恬淡,缓解“悲秋”情绪:白露后花草树木开始凋谢,易引发“悲秋”情绪(如抑郁、烦躁)。建议多与朋友交流、参加户外活动(如登高、赏菊),保持心情愉快;也可多吃核桃、鱼类等含磷质的食物,或喝菊花、莲子茶,帮助缓解不良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