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亲客是中国传统婚礼及部分少数民族婚俗中,娘家派遣陪同新娘前往婆家的亲友代表,是新娘出嫁时娘家权威与体面的象征,负责护送新娘安全抵达婆家,并在婚礼中充当新娘与娘家的沟通桥梁。其身份通常由新娘父母指定,需具备能说会道、办事稳妥、家庭和睦等特征(如土家族、苗族的“高亲客”多为中年或青年夫妇,要求儿女双全、有号召力;汉族部分地区则由舅、叔伯、堂兄弟等男性亲属担任)。
送亲客的主要职责
1. 行程守护:在送亲途中,应对各类突 *** 况。如遇路人拦亲(讨喜烟、糖、瓜子),送亲客需代表新娘发放;若新娘因离别情绪哭泣,送亲客需温言劝导;长途跋涉时,还需照顾新娘的体力(如苗族送亲客会为新娘撑伞遮阳避雨)。
2. 礼仪代表:到达婆家后,送亲客需等待男方派人迎接方可进屋(体现对娘家的尊重);在婚礼中,代表新娘父母向新郎及家人传递嘱托(如要求善待新娘、将新娘视为己出),并接受新郎家的敬酒与礼遇(如土家族送亲客会被安排至上席,彰显地位)。
3. 权益维护:部分少数民族(如瑶族)送亲客需全程参与婚礼流程,监督男方对新娘的照顾(如根据男方办酒规模决定住宿夜数),确保新娘在婆家的权益不受损害。
不同民族的送亲客特色
土家族/苗族:称为“高亲客”,多为中年或青年夫妇,需具备较强社交能力。送亲时会携带儿子一同前往,儿子由男方派人背负,沿途照顾;到达婆家后,高亲客会受到更高规格款待(如上席就座、打发红包给其孩子)。
汉族:传统上多为男性亲属(舅、叔伯、堂兄弟),禁忌女性参与(认为女性心软易引发悲伤情绪,与喜庆氛围冲突)。送亲时需遵守“少吃少喝、少说话”的礼仪,避免喧宾夺主。
瑶族:送亲客包括舅舅、父母、叔伯等同辈及晚辈,人数较多。男方需根据送亲人数准备相应数量的菜蔬(如每桌送亲客备一桌菜蔬),送亲客会根据男方办酒情况决定住宿夜数(三餐正酒歇一夜,五餐歇两夜)。
送亲客的文化意义
送亲客习俗承载着传统婚姻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规范,体现了娘家对女儿的重视与牵挂(如通过送亲客的言行安慰新娘、维护其权益)。送亲过程中的礼仪互动(如拦门礼、说席),促进了婆家与娘家的沟通,增强了婚姻的稳定性,是传统婚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