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承载着“万物复苏、农耕开启”的重要意义,民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涵盖饮食、祭祀、迎春、娱乐等多个方面,传递着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
1. 迎春:迎接春神与春天的仪式
迎春是立春的核心传统活动,旨在“接春神、迎春气”。旧时通常在立春前一日举行,流程包括“演春”(预演仪式)、“报春”(艺人沿街高喊“春来了”)和“接春”(将春神句芒与春牛迎入城中)。春神句芒的形象为人面鸟身、执规矩(象征农耕秩序),部分地区会根据句芒的服饰(如戴帽示春暖、光头示春寒)预告当年气候。例如,山东地区迎春时,民众会争抢春牛碎片,认为可得吉祥;清代北京还设有“春场”,顺天府官员率众前往迎春。
2. 打春牛:鞭策春耕的祈福仪式
“打春牛”又称“鞭春牛”,是立春更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源于对农耕生产的重视。春牛分为纸牛(用于焚烧)和泥牛(用于打碎),肚子里装有五谷(象征丰收)。仪式上,由官员或民众扮演“芒神”(春神),用红绸缠鞭抽打春牛三下,寓意“打走春牛的懒惰”,督促人们及时春耕。待春牛被打碎后,人们会争抢牛身上的泥土或五谷,认为可保佑家中粮仓满盈、五谷丰登。此习俗自周代起源,唐宋时期盛行,至今仍在部分地区保留。
3. 咬春:品味春天的饮食习俗
咬春是通过饮食迎接春天的方式,寓意“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主要食物包括春饼(烫面薄饼,卷豆芽、韭菜、鸡蛋等“和菜”,象征“有头有尾”)、春卷(油炸至金黄,内包素或荤馅,口感酥脆)、萝卜(生吃或凉拌,取“辛辣通气、驱散春困”之意)。还有“五辛盘”(用葱、蒜、椒、姜、芥调和而成,作为就餐调味品,寓意“发散五脏之气”)。咬春习俗南北略有差异,北方多吃春饼,南方则以春卷为主。
4. 戴春:装饰与祈福的习俗
戴春是通过佩戴饰品祈求吉祥的方式,常见于儿童与女性。戴春鸡是陕西铜川一带的古老风俗,母亲用布 *** 约3厘米长的公鸡,缝在小孩帽子顶端,寓意“春吉(鸡)”;佩燕子是关中地区的习俗,用彩绸剪成燕子形状,佩戴在胸前,象征“报春使者”带来好运;吊春穗流传于陕西澄城,用各色布条编成布穗或彩色线缠成麦穗,挂在小孩、青年或牲口身上,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5. 游春:踏青迎春的活动
立春后,天气渐暖,人们会结伴外出“游春”(又称“踏青”“探春”),感受春天的气息。游春队伍通常由锣鼓队、仪仗队带头,抬着巨大的春牛塑像,沿途表演节目(如秧歌、戏曲),浩浩荡荡穿街走巷,甚至延伸至周边村庄。例如,福州地区曾有“迎春牛”游街习俗,知府骑马领队,农民抬着春牛,后面跟着彩旗、十番伬(民间音乐)和戏班,场面热闹非凡。游春不仅是娱乐,更是“迎春气、祈丰年”的仪式。
6. 祭祖:缅怀与祈福的传统
立春时节,许多地区有祭祀祖先的习俗,表达对先人的缅怀与祈求庇佑。例如,广东《新安县志》记载“民间以是日有事于祖祠”;河南《汝阳县志》提到立春时要设春宴,供奉春饼、卜(萝卜)、梨(离,寓意远离灾祸),称为“咬春”。祭祖时,人们会打扫祠堂、摆放供品、焚香叩拜,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平安、新一年风调雨顺。
7. 贴宜春字画:增添春意的装饰
贴宜春字画是唐代以来的传统习俗,旨在为家中增添春意。人们会在门壁、窗户上张贴“宜春字”(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等吉祥语句)和“宜春画”(如《腊梅图》《春牛图》)。例如,唐代长安人家会在立春日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有的还会在门楣上写“春燕来朝”,象征春天到来、生机盎然。此习俗延续至今,仍是立春常见的装饰方式。
这些习俗活动不仅丰富了立春的文化内涵,更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农耕的重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