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端午节是5月31日(星期六),农历为二零二五年五月初五。根据国务院办公厅通知,2025年端午节假期为5月31日至6月2日,共3天,不调休。
端午节的主要故事与传说
纪念屈原(主流传说)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大夫,主张举贤授能、联齐抗秦,却遭贵族子兰等人谗言陷害,被楚怀王流放至沅、湘流域。流放期间,他写下《离骚》《天问》《九歌》等忧国忧民的诗篇,抒发对祖国的忠诚与对理想的追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屈原得知祖国灭亡的消息后,悲愤交加,于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纷纷划船前往汨罗江打捞他的遗体,却始终未能找到。为了不让江河中的鱼虾啃食屈原的身体,百姓们将粽子投入江中;为了驱散江中的蛟龙,人们还将雄黄酒倒入江中。此后,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举行赛龙舟、吃粽子等活动,以此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这一传说影响最广,成为端午节的核心文化内涵。
纪念伍子胥(江浙一带传说)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忠臣,本为楚国人,因父兄被楚平王杀害,投奔吴国并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在伍子胥的指挥下大败越国,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但伍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反而听信太宰伯嚭的谗言,赐伍子胥宝剑自刎。
伍子胥临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的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得知后大怒,下令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入皮革袋中,于五月初五投入大江。江浙一带的百姓为了纪念伍子胥,便在端午节举行祭祀活动。
纪念曹娥(东汉传说)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曹盱是一名巫师,擅长祭祀水神。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曹盱在江边祭祀时不慎落水,数日不见尸体。当时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寻找父亲的尸体。过了17天,曹娥也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自尽,五日后抱出了父亲的尸体。
曹娥的孝行感动了世人,人们为她修建了庙宇,将她尊为“孝女”。为了纪念她,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举行祭祀活动,逐渐形成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图腾祭(古百越族传说)
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端午节的历史教育》等著作中提出,端午节起源于古代百越族(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的图腾祭。百越族以龙为图腾,认为自己是“龙子”,每年五月初五(仲夏龙飞天的日子)举行盛大的图腾祭祀活动,以祈求龙的庇佑。祭祀活动中,人们会将食物投入江中(后来演变为吃粽子),划着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后来演变为龙舟)竞渡,以此娱神并展示部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