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九”是传统民间对“数九寒天”开始的俗称,通常从冬至节气当日算起。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太阳辐射最弱,地表热量入不敷出,此后气温持续下降,标志着严寒季节正式开启。部分传统说法提到“冬至逢壬数九”(即冬至后之一个“壬日”为起点),但现代多以冬至日作为统一起始时间,方便记忆和流传。
最冷时段:三九、四九
民间素有“冷在三九”的说法,三九、四九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从冬至开始,每九天为一个“九”,三九对应冬至后的第1927天(约1月中下旬),四九则是第2836天(约1月下旬至2月上旬)。地表储存的夏季热量已基本耗尽,而太阳辐射仍较弱,加上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降至全年谷底。例如,北方地区常出现10℃以下的低温,南方部分地区也会出现冰冻天气。
数九歌的含义
“数九歌”(又称“冬九九歌”)是中国传统民间歌谣,以口诀形式记录了数九期间(冬至至惊蛰前后)的气温变化与物候现象,是古人应对寒冬、指导生产生活的重要经验。其核心内容包括:
一九二九不出手:冬至后前18天,气温骤降,人手因寒冷不敢伸出袖外;
三九四九冰上走:进入最冷时段,河湖结冰,可在冰上行;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气温回升,柳树萌芽,大地初显生机;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冰雪融化,大雁北归,春天临近;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春回大地,农耕开始。
数九歌的流传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与智慧,不仅帮助人们消遣寒冬,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时间参考。不同地区因气候差异,数九歌的具体表述略有不同(如北方强调“冰上走”,南方提及“檐前倒挂笔”等),但整体均围绕“冷→暖”的季节转换展开。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