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秋夕祭月习俗,早在《周礼》中就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后来贵族、文人纷纷仿效,逐渐传入民间。唐代时,中秋赏月之风盛行,成为固定的节日;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三秋之正中”之意,寓意团圆。此后,中秋节逐渐成为集祭月、赏月、团圆于一体的重要传统节日,承载着人们对家庭美满、生活幸福的向往。
二、主要神话传说
1. 嫦娥奔月
远古时期,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英雄后羿力大无穷,登上昆仑山顶,拉开神弓射下九个太阳,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尊敬,娶了美丽善良的嫦娥为妻。后羿从西王母处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后可升天成仙。但他舍不得撇下妻子,便将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后羿的徒弟蓬蒙心术不正,趁后羿外出时,持剑逼迫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无奈之下,吞下不死药,身子立刻飘离地面,飞向天空。由于牵挂丈夫,嫦娥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为月宫中的仙子。后羿回家后,悲痛欲绝,每天傍晚都会在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月宫中的嫦娥。百姓们得知嫦娥奔月的消息后,也纷纷效仿,在中秋之夜摆设香案,向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2. 吴刚伐桂
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有一棵五百多丈高的桂树,枝叶繁茂,四季常青。这棵桂树有一个神奇的特性——每当被砍倒后,伤口会立即愈合。汉朝西河人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但因犯了错误,被仙人贬谪到月宫,罚他日日砍伐这棵桂树,以示惩戒。吴刚每天挥斧砍树,可每当斧头落下,被砍的地方就会立刻合拢,日复一日,他始终无法将桂树砍倒。尽管如此,吴刚依然坚持着,仿佛砍树是他唯一的使命。这个传说象征着永恒的坚持与惩罚,也成为中秋神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玉兔捣药
玉兔捣药的传说最早见于屈原的《天问》,后来逐渐演变为完整的神话故事。传说嫦娥飞到月宫后,身边有一只可爱的白兔相伴。这只白兔浑身洁白如玉,眼睛红如宝石,十分机灵。为了帮助嫦娥,白兔开始在月宫中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它每天用玉杵捣药,药杵撞击药臼的声音清脆悦耳,仿佛在诉说着月宫中的孤独与期盼。关于玉兔的身份,民间还有另一种说法:玉兔原本是凡间的兔子,因同情嫦娥的遭遇,自愿前往月宫陪伴她,并承担起捣药的任务。玉兔捣药的传说寄托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也成为中秋神话中最温馨的形象之一。
4. 玄宗游月
相传唐玄宗李隆基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一同中秋望月,玄宗突然兴起,想要游览月宫。申天师施展法术,带着玄宗和鸿都一同踏着青云,缓缓升上天空,向月宫飞去。当他们接近月宫时,发现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玄宗只好站在宫外,俯瞰长安皇城的美景。忽闻宫内传来阵阵仙乐,声音清丽奇绝,宛如天籁之音。玄宗素来精通音律,立刻默记下这美妙的旋律。回到人间后,玄宗根据自己的记忆,谱写了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并编排成舞蹈,成为唐代宫廷中的经典节目。这个传说将唐玄宗与月宫联系在一起,增添了中秋节的神秘色彩。
5. 月饼起义
元朝末年,中原地区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抗元。但元朝官兵搜查严密,起义军无法传递消息。军师刘伯温想出一个妙计:将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在月饼里,再派人分头送到各地起义军手中。起义军收到月饼后,按照纸条上的指示,在八月十五日晚上同时起义。一时间,起义军如星火燎原,迅速攻占了元大都(今北京),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朱元璋称帝后,为了纪念这一胜利,将当年起兵时传递消息的月饼定为节令糕点,赏赐给群臣。此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团圆与胜利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