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赏析:以“时雨”开篇,直点芒种时节的及时雨,随后描绘“四野皆插秧”的繁忙景象,结尾“麦饭美”“菱歌长”展现丰收与生活的烟火气,短短四句浓缩了芒种“忙中有乐”的农耕特色。
2. 《咏廿四气诗·芒种五月节》(唐·元稹)
芒种看今日,螳螂应节生。
彤云高下影,鴳鸟往来声。
渌沼莲花放,炎风暑雨情。
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
赏析:全诗紧扣芒种物候——“螳螂生”“鴳鸟鸣”,同时融入“莲花放”“炎风暑雨”的气候特征,末句“问蚕麦”以农人日常对话收尾,自然传递出节气的农耕属性与生活温度。
3. 《耕图二十一首·拔秧》(宋·楼璹)
新秧初出水,渺渺翠毯齐。
清晨且拔擢,父子争提携。
及时趁芒种,散著畦东西。
赏析:聚焦“拔秧”这一芒种核心农事,用“翠毯齐”形容秧苗的整齐,“父子争提携”刻画劳动的繁忙,末句“及时趁芒种”强调时令的重要性,生动还原了南方稻作区“忙种”的现场感。
4. 《梅雨五绝》(宋·范成大)
乙酉甲申雷雨惊,乘除却贺芒种晴。
插秧先插蚤籼稻,少忍数旬蒸米成。
赏析:以“芒种晴”为核心,写江南梅雨季里农民对晴天的期盼——只有晴天才能顺利插秧,后两句“插秧先插蚤籼稻”进一步点出芒种插秧的紧迫性,语言质朴却充满农耕智慧。
5. 《北固晚眺》(唐·窦常)
水国芒种后,梅天风雨凉。
露蚕开晚簇,江燕绕危樯。
赏析:以“芒种后”切入,用“梅天风雨凉”概括江南芒种的气候特点,“露蚕开晚簇”“江燕绕危樯”则通过蚕事与燕归的细节,勾勒出仲夏时节的宁静与生机,意境悠远。
芒种的寓意
1. 农耕文化的“忙”与“序”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更具农耕指向性的节气之一,名称源于“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芒”指稻、黍等有芒作物,“种”兼具“播种”与“收获”之意。此时北方冬小麦等有芒作物进入成熟期,需抓紧收割(“收麦如救火”);南方则进入“插秧旺季”,晚稻、夏玉米等作物需及时下种(“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这种“收”与“种”的同步,形成了“春争日,夏争时”的农耕节奏,体现了古人对时令的精准把握与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2. 人生的“收获”与“播种”哲理
芒种的“忙”,不仅是农事的繁忙,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一方面,“收获”是努力的回报——如同麦熟时的“粒粒归仓”,人生中的每一份付出都需在合适的时机收获;“播种”是未来的希望——如同插秧时的“撒下青秧”,唯有在当下种下善因(如勤奋、善良),才能在未来收获善果(如成功、幸福)。正如陆游《时雨》中所写:“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收获的喜悦背后,是“及时趁芒种”的勤勉;而“相逢问蚕麦”的问候中,更藏着对未来的期待。
3. 顺天应时的“自然之道”
芒种的一切活动都遵循“顺天时”的原则——农人不会为了抢收而提前割麦,也不会为了赶种而延迟插秧,一切都在“芒种”这个时令节点上进行。这种“顺其自然”的智慧,与道家“道法自然”、儒家“时”的思想一脉相承:既不逆天而行(如强行在干旱时插秧),也不怠惰滞后(如错过更佳播种期),而是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正如《清嘉录》所言:“芒种后遇壬为入霉”,芒种后的“梅雨”虽闷热,却是农作物生长的必需水分,人们需顺应这种气候特点,做好防潮防霉,这正是“顺天应时”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