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白居易:一生任职多地均热衷植树,其诗《春葺新居》(节选)“江州司马日,忠州刺史时。栽松满后院,种柳荫前墀”、《诣徐卿觅果栽》“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坊里为求来”、《种柳三咏》“白头种松桂,早晚见成林。不及栽杨柳,明年便有阴”,生动记录了他带领百姓或亲自栽种松、柳、果树的场景,既有对绿化家园的急切,也有对自然生机的期待。
2. 杜甫:在成都草堂时,为美化居住环境四处索求花木,《诣徐卿觅果栽》“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坊里为求来”、《绝句漫兴》“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展现了他在战乱后通过植树重建生活秩序的细腻心境。
3. 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时,以“种树”为题写下《种柳戏题》“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将植树视为“思人”的载体,既有对自然的关怀,也有对自身政绩的自省。
二、宋代:植树中的生活情趣与哲思
1. 欧阳修:《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回忆自己亲手种植的垂柳,以“垂柳”喻情,将植树与友情、时光流逝结合,充满生活气息。
2.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描写友人湖阴先生的庭院,花木整齐、生机盎然,“手自栽”三字凸显了对自然的亲近与热爱。
3. 辛弃疾:《移竹》“每因种树悲年事,待看成阴是几时。眼见子孙孙又子,不如栽竹绕园池”,以“种树”“移竹”表达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同时传递“栽竹绕池”的生活雅趣。
三、其他时期:植树的精神内涵
1. 于鹄:《种树》“一树新栽益四邻,野夫如到旧山春。树成多是人先老,垂白看他攀折人”,以“新栽树”连接“旧山春”,既有对故土的思念,也有对“树成时人已老”的豁达,传递出植树的长远意义。
2. 孟郊:《观种树》“种树皆待春,春至难久留。君看朝夕花,谁免离别愁。心意已零落,种之仍未休。胡为好奇者,无事自买忧”,以“种树”喻人生,虽有离别之愁,但仍坚持“种之不休”,蕴含对生命的执着。
3. 左宗棠:清代将领,收复新疆时命令士兵沿途种植杨柳,形成“新栽杨柳三千里”的壮景,有诗“大将西征人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虽非传统文人诗,但同样体现了植树对生态与文化的双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