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以“海上明月”起笔,勾勒出雄浑辽阔的中秋夜景,“天涯共此时”将空间距离转化为情感共鸣,成为中秋思乡怀人的经典意象。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通过“昔年”与“今年”的场景对比,昔日曲江宴饮的热闹与今年湓浦独处的孤寂形成反差,“西北望乡何处是”直抒望月思乡的怅惘。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以“地白”“栖鸦”“冷露”营造清冷月夜氛围,“秋思落谁家”以疑问收尾,将个人思念升华为天下游子的共同情感。
《中秋月》(唐·李朴):“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将明月比作“宝镜”,“平分秋色一轮满”突出中秋月的圆满,“长伴云衢千里明”传递出对人间团圆的美好祝愿。
二、宋代:中秋词的哲思与深情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句词超越个人悲欢,以“婵娟”代指明月,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与对天下离人的祝福,成为中秋诗词的千古绝唱。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宋·苏轼):“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孤光”既指月光,也暗含孤独心境,“北望”传递对弟弟苏辙的牵挂,将中秋的团圆之意与人生的无常感慨融合。
《一剪梅·中秋元月》(宋·辛弃疾):“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通过“忆昔”与“今宵”的对比,昔日花月相伴的欢乐与今年云雨阻隔的遗憾交织,“杯且从容,歌且从容”透露出无奈中的豁达。
《中秋登楼望月》(宋·米芾):“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以“万道虹光”“桂枝撑损”等夸张想象,描绘中秋月的皎洁与壮丽,展现对自然奇景的赞叹。
三、其他朝代:中秋诗的多样表达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以“玉颗珊珊”的桂花飘落为切入点,将神话传说与现实场景结合,充满童趣与浪漫。
《中秋》(唐·司空图):“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直白表达中秋月的重要性,“虚过秋”强调中秋月是秋天的灵魂,没有明月的中秋便失去了意义。
《倪庄中秋》(元·元好问):“强饭日逾瘦,狭衣秋已寒。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以“露气”“溪声”营造清幽山中秋夜,“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透露出生活的清苦与对月的忽视,反衬出月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