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是中国传统节日,农历固定为七月十五,又称“中元节”“鬼节”。它是儒、释、道三家文化融合的产物:道教称“中元节”,源自“三元说”(地官赦罪之日);佛教称“盂兰盆节”,源于目连救母的传说;民间则视为祭祖尽孝、缅怀先人的重要时节,同时融合了“鬼月”(农历七月为鬼月,七月十五为高峰)的传统认知。2025年的七月半对应的公历日期是9月6日(星期六)。
描写中元节的经典古诗
1. 《中元夜》(唐·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红烛影回仙态近,翠环光动见人多。
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青衣杂绮罗。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诗中描绘了江南水寺中元夜的热闹场景:红烛摇曳、缭绕、人群熙攘,而诗人置身其中,却因思念逝去的亲人,发出“不知归路欲如何”的怅惘之叹,将节日的喧嚣与个人的哀思交织,意境深远。
2. 《中元作》(唐·李商隐)
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李商隐以中元节为背景,借“羊权”“温峤”的典故,隐晦地表达了对梦中情人的思念。诗中“绛节飘飖”“金条脱”等意象,既烘托了中元节的神秘氛围,又将爱情的怅惘融入其中,缠绵悱恻。
3. 《中元节过长寿庵感怀》(明·李之世)
捣衣惊此月,乡梦起秋砧。况值盂兰节,谁无寸草心。
金钱资佛曾,香钵趁禅林。复想家堂荐,遥遥泪满襟。
诗人路过长寿庵,正值中元节,捣衣声与秋砧声引发了强烈的思乡之情。“谁无寸草心”化用孟郊《游子吟》的典故,表达了对父母的深切怀念;“金钱资佛”“香钵趁禅林”则写出了中元节的祭祀习俗,而“遥遥泪满襟”将思乡之痛推向 *** 。
4.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清·庞垲)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中元夜的清凉与明亮:秋霜初降、月光如水,洒在长安的街道上。后两句则聚焦孩童的嬉戏:孩子们手持青荷叶,点燃后放入河中,宛如“万点银花散火城”,生动展现了中元节“放河灯”的传统习俗,画面活泼而温馨,充满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