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有什么风俗 描写中元节诗词盘点

admin

祭祖:作为中元节的核心习俗,源于上古祖灵崇拜与时祭传统。民间相信祖先会在中元节返家探望子孙,故需备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于中元前一日或当日祭祀,向祖先报告秋成。部分地区的祭品会用新稻米,以示对祖先的感恩。

放河灯:又称“荷花灯”,是中元节更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通常在夜间将底座放灯盏或蜡烛的河灯放入江河湖海,用以普渡水中落水鬼与其他孤魂野鬼,也有为祖先照亮归途的寓意。古代诗词中多有描写,如李郢《中元夜》“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庞垲《长安杂兴效竹枝体》“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展现了河灯的璀璨与人间的热闹。

烧街衣:又称“烧衣节”,是民间为孤魂野鬼送温暖的方式。入黑后,人们带香烛、金银衣纸、豆腐、白饭等祭品到路边拜祭,将衣纸烧给孤魂,让其有衣物御寒、食物裹腹,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中元节有什么风俗 描写中元节诗词盘点

做茄饼:老南京的传统习俗,将新鲜茄子切成丝与面粉混合,用油煎炸而成。茄饼被视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承载着对祖先的牵挂。

祈丰收:中元节融合了“秋尝”祭礼与祈丰内涵。施孤之夜,人们在自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将香枝插于地上象征“布田”(插秧),或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农作物穗子,以避免冰雹袭击,祈求大秋丰收。

祭祀土地与庄稼:民间认为土地是生存之本,庄稼是生活来源。中元节当天,人们会祭祀土地神,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后再用五色纸缠绕农作物,以保佑庄稼免受灾害,获得好收成。

放天灯:又称“孔明灯”,有两种说法:一是将自己或祖先的霉运带走,二是照亮极乐世界的升天之路,指引祖先进入极乐世界。放天灯时,人们会在灯上写下祝福话语,寄托对祖先的思念与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描写中元节的诗词盘点

《中元作》(唐·李商隐):“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诗中以道教中元朝拜为背景,融入羊权、温峤的爱情典故,将中元夜的神秘氛围与个人的怅惘情感交织,营造出朦胧而忧伤的意境。

《中元夜》(唐·李郢):“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红烛影回仙态近,翠鬟光动看人多。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轻衣杂绮罗。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生动描绘了江南水寺中元夜的热闹场景:红烛摇曳、翠鬟光动、香飘兰麝,人们在月下祈福,却也流露出对归路的迷茫。

《中元日赠张尊师》(唐·令孤楚):“偶来人世值中元,不献元都未日闲。寂寂焚香在仙观,知师遥礼玉京山。”以简洁的语言写出了中元节道观的清寂:诗人偶来人世逢中元,张尊师在仙观中寂寂焚香,遥礼玉京山,体现了道教中元节的庄重与神圣。

《中元夜百花洲作》(宋·范仲淹):“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天学碧海吐明珠,寒辉射空星斗疏。西楼下看人间世,莹然都在清玉壶。”虽未直接写中元祭祀,但通过“夜忘归”“绿梧无声”“寒辉射空”等描写,营造出中元夜的清凉与静谧,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元雨中呈子晋》(宋·朱熹):“徂暑尚繁郁,大火空西流。兹辰喜佳节,凉雨忽惊秋。晼晚兰径滋,萧萷庭树幽。炎气一以去,恢台逝不留。刀笔随事屏,尘嚣与心休。端居讽道言,焚香味真诹。”写中元雨中的清幽:暑气消退、凉雨惊秋、兰径滋滋、庭树幽幽,诗人在雨中焚香读道言,远离尘嚣,体现了中元节的宁静与超脱。

《中元节过长寿庵感怀》(明·李之世):“捣衣惊此月,乡梦起秋砧。况值盂兰节,谁无寸草心。金钱资佛曾,香钵趁禅林。复想家堂荐,遥遥泪满襟。”以捣衣、秋砧、盂兰节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父母的思念:中元节本是感恩父母的节日,想到家中父母,泪水打湿衣襟,情感真挚动人。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