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八的核心风俗围绕“备主食”与“迎春纳吉”展开,主要有以下几类传统活动:
1. 发面/蒸馍:筹备春节主食
民谣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之说。过去没有现代发酵粉,普通面易变质,而发面耐储存,因此这天家家户户开始发面,为正月初一到初五的团圆饭准备主食。部分地区还有具体做法:山西太原蒸“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蒸枣花作除夕祭祖供品,河南“蒸馍炸疙瘩”,胶东地区则将面做成花卉、龙凤、雀蝶等造型,出锅后用颜料染成五颜六色,称为“蒸饽饽”(甚至有“鸽子饺”“连年有鱼”等吉祥造型)。旧俗认为初一到初五忌动火蒸馒头(因“蒸”与“争”、“炒”与“吵”谐音不吉利),所以要提前蒸够全家一周的量,称为“隔年吃”。
2. 贴花花:营造节日氛围
“贴花花”是腊月二十八的重要仪式,包括贴年画、春联、窗花及“福”字。其中,春联源于古代“桃符”(古人以桃木辟邪,五代时后蜀孟昶题写“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成为之一副春联,后演变为红纸春联);窗花用红纸剪成,题材涵盖福寿、花鸟、生肖等,贴于门窗增添喜气;福字则倒贴居多,寓意“福到”。这些装饰共同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美好未来的向往。
3. 打年糕:祈愿“年年高”
部分地区(如南方或北方部分地区)会在腊月二十八 *** 年糕。年糕以黏米面或粟米面为原料,加入大枣、豆类蒸制而成,因“糕”与“高”谐音,象征“年年高升”“生活步步高”,是大年初一的常见早点,寓意新岁吉祥。
4. 特殊地区提前过年习俗
部分地区的腊月二十八有独特传统:山东、河北、河南交界处及安徽宿松、太湖交界等地,因历史原因(如元军过境避难、仆人返乡等原因),民间保留着“腊月二十八过年”的习惯,称为“大团圆年”,外地亲友会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从凌晨开席直至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