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admin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夏季的之一个节气,标志着气温明显升高、炎暑即将来临。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可达1820℃,但南北差异仍大——只有福州至南岭一线以南地区呈现“绿树阴浓夏日长”的夏季景象,东北、西北部分地区仍处于春季。随着暖湿气流增强,雷雨天气逐渐增多,长江中下游、华南等地进入前汛期盛期,暴雨具有连续性、广泛性和猛烈性特点,民间素有“立夏、小满,江满、河满”的说法。

2. 物候特点:万物进入快速生长期

古人将立夏分为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青蛙(蝼蝈)开始在田间鸣叫,蚯蚓忙着翻松泥土以助植物生长,王瓜(一种药用爬藤植物)的蔓藤迅速攀爬,乡间田埂的野菜也竞相出土、日渐繁茂。这些物候现象共同传递出“万物至此皆长大”的信号,标志着自然界进入“夏长”的关键阶段。

立夏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3. 农事特点: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春播作物进入管理旺季

立夏前后,冬小麦进入扬花灌浆期,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的年景基本定型,故有“立夏看夏”的农谚。稻作区正忙着早稻插秧,“能插满月秧,不薅满月草”强调了及时栽秧的重要性;中稻播种也需抓紧扫尾。茶树春梢发育最快,“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需集中采制新茶;华北、西北等地需防范干热风对小麦灌浆的影响,适时灌水是抗旱防灾的关键。

立夏节气的风俗

1. 迎夏仪式:古代帝王与民间的双重重视

古代帝王对立夏极为重视,会在立夏日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用朱红色,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民间则有“饯春”习俗,因春光易逝,人们备酒食(如樱笋、蚕豆)送春,吴藕汀《立夏》诗中“无可奈何春去也,且将樱笋饯春归”便是这一习俗的写照。

2. 尝新活动:品尝时鲜,感恩自然

立夏有“尝新”的传统,即品尝当季新鲜食物。苏州有“立夏见三新”之谚,“三新”指樱桃、青梅、麦子,用于祭祖后再分食;常熟的“九荤十三素”更为丰盛,九荤包括鲫、咸蛋、螺鰤等,十三素涵盖樱桃、梅子、麦蚕、笋等。宁波一带吃“脚骨笋”(乌笋烧煮,不剖开,两根同吃),寓意“脚骨健”;还有吃“软菜”(君踏菜)的习俗,认为吃后可预防夏天生痱子。

3. 斗蛋游戏:童趣与祈福的结合

立夏日,家家户户煮好囫囵蛋(鸡蛋带壳清煮,不破损),用冷水浸几分钟后再套上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孩子们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蛋头对蛋头、蛋尾对蛋尾,破者认输,最后分出“大王”“小王”。民间相传“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认为蛋形如心,吃蛋、斗蛋可保孩子夏季心气精神不受亏损。

4. 立夏“称人”:监测体重,祈求健康

立夏称人是南方民间流行的习俗,主要称老人和小孩。中午吃过立夏饭,人们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大木秤,秤钩悬凳子,大家轮流坐上去称重。司秤人会打秤花并说吉利话——称老人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称姑娘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称小孩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这一习俗源于三国时期阿斗的故事,传说孟获每年立夏称阿斗体重,以验证其是否被亏待,后传入民间,寓意“增福”“避疰夏”。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