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蒙鼓皮:古人认为雷神是鸟嘴人身、背生翅膀的大神,惊蛰日会击天鼓发出雷声。为顺应天时,民间会在这一天“蒙鼓皮”——将牛皮蒙在鼓面上,寓意借助雷神之势,使鼓声更洪亮,同时象征人类顺应自然节律、奋发有为。
2. 祭白虎化是非:广东一带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惊蛰日会出来觅食伤人。人们会用纸绘制黄色黑斑纹的纸老虎,用猪血、猪肉祭祀,寓意“喂饱”白虎,使其不再开口噬人、搬弄是非,以此化解全年口舌纠纷。
3. 驱虫仪式:惊蛰后气温回升,害虫苏醒,民间通过多种方式驱虫:一是用石灰撒在门槛外、墙壁上,阻断虫蚁进入;二是用清香、艾草熏蒸家中角落,去除蛇虫鼠蚁和霉味;三是闽西、江西等地的“炒虫”习俗,将玉米、黄豆等放在锅中干炒,模拟“消灭害虫”的场景,寓意五谷丰收、不受虫灾。
4. 吃梨:惊蛰时节气候干燥,人们易出现口干舌燥、咳嗽等症状。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且“梨”与“离”谐音,民间认为吃梨可“远离虫害”“远离疾病”,也有离家创业、不忘先祖的寓意。
5. 打小人:粤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流行“打小人”习俗,人们用鞋履拍打或践踏剪纸小人(象征小人),并在地上撒芝麻、绿豆、茶叶,寓意赶走身边的小人、晦气,祈求全年顺遂。
6. 喊茶:武夷山等产茶区有“惊蛰喊山”的传统,源于贡茶制度。惊蛰日,官员带领茶农击鼓鸣锣、大喊“茶发芽”,祈求茶叶生长旺盛、品质上乘,满足贡茶需求。宋代赵汝砺《北苑别录》记载“春虫震蛰,千夫雷动,一时之盛,诚为壮观”,可见其场面之宏大。
二、惊蛰的经典诗句
1. 《咏廿四气诗·惊蛰二月节》(唐·元稹):“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诗句描绘了惊蛰时节阳气上升、桃花盛开、鹰化为鸠的自然景象,以及农人忙碌耕种的春日画面,展现了节气与农耕的紧密联系。
2. 《观田家》(唐·韦应物):“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以“一雷惊蛰始”点明节气特征,通过“丁壮在野”“场圃就理”的细节,生动刻画了农人抢抓农时、辛勤劳作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3. 《闻雷》(唐·白居易):“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 写岭南地区正月闻雷、虫蛇出洞的早春景象,以“虫蛇出”“草木开”烘托生机,反衬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心情。
4. 《春晴泛舟》(宋·陆游):“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 以“雷动风行惊蛰户”开篇,展现春雷唤醒万物的磅礴气势,“天开地辟转鸿钧”比喻季节更迭的巨大变化,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豁达心境。
5. 《秦楼月·浮云集》(宋·范成大):“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玉炉烟重香罗浥。拂墙浓杏燕支湿。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上阕以“轻雷隐隐”“鹁鸠鸣怒”“绿杨风急”勾勒惊蛰时节的自然景物,下阕“花梢缺处,画楼人立”将视角转向人物,营造出春日里“人看花、花映人”的幽美意境。
6. 《菩萨蛮·春雨》(宋·萧汉杰):“春愁一段来无影。著人似醉昏难醒。烟雨湿阑干。杏花惊蛰寒。唾壶敲欲破。绝叫凭谁和。今夜欠添衣。那人知不知。” 以“春愁”为核心,用“烟雨湿阑干”“杏花惊蛰寒”烘托春日的清冷氛围,“唾壶敲欲破”化用典故,表达诗人内心的愤懑与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