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古称“元旦”“岁朝”“元朔”“三朝”(年、月、日三者之始),是农历新年的之一天,也是春节的核心节日。辛亥革命后,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则专称“春节”,成为中国最隆重、更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
正月初一的主要风俗与活动
1. 拜年:辞旧迎新的情感传递
拜年是正月初一最核心的习俗,以“辞旧迎新、表达祝愿”为核心,分为家拜与外拜两部分。家拜时,晚辈需早起向长辈行叩首或鞠躬礼,祝福“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则会给晚辈发放压岁钱(又称“压祟钱”),寓意“镇恶驱邪、祈福平安”。外拜则是亲朋好友、邻里之间相互登门问候,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祥话,现代多通过微信、短信等线上方式传递祝福。
2. 开门炮仗:驱邪迎祥的仪式
正月初一清晨,家家户户会开门放爆竹(俗称“开门炮仗”),寓意“驱邪避凶、开门大吉”。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称为“满堂红”,象征新年红红火火、顺顺利利。部分地区仍有农村保留这一习俗,但城市因环保要求,多以电子鞭炮替代。
3. 吃特色美食:寓意吉祥的饮食文化
正月初一的饮食讲究“讨彩头”,因地域差异略有不同:
北方:以饺子为主,形似元宝,寓意“新年交好运、财源滚滚”;
南方:多食汤圆(称“元宝”)或年糕,“汤圆”象征“团团圆圆”,“年糕”寓意“节节高升”;
部分地区:还有吃长寿面(寓意“寿长百年”)、陈年饭(寓意“年年有余”)的习俗。
4. 祭神祀祖:祈求平安的重要环节
正月初一需举行祭神祀祖仪式,表达对祖先的怀念与对神灵的敬畏。通常会将鸡、猪肉、鱿鱼等祭品摆放整齐,焚香叩头,祈求新岁风调雨顺、家庭平安。部分地区的“抢春”习俗(如广州凌晨祭祖),更是增添了热闹的氛围。
5. 穿新衣:万象更新的象征
正月初一讲究穿新衣、新鞋,寓意“辞旧迎新、万象更新”。旧时甚至要求内衣也穿红色,象征“鸿运当头”;现代虽不必如此严格,但仍以整洁、崭新的服饰为主,展现新年的精神面貌。
正月初一的禁忌
为讨“新年吉利”,正月初一有许多禁忌:
忌动扫帚:传说扫帚是“扫帚星”的化身,动扫帚会“扫走运气、破财”,若需打扫,需从外向内扫;
忌打碎物品:打碎碗碟、杯子等被视为“破产”的预兆,若不小心打碎,需立即说“岁(碎)岁平安”化解;
忌说不吉利话:避免使用“死”“病”“穷”等字眼,多说“新年好”“恭喜发财”等吉祥话;
忌吃药:有“初一吃药病一年”的说法,需注意保暖预防生病;
忌出远门:除夕夜请祖先回家过年,初一不宜出远门,以免让祖先“独守空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