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它是农历新年之一个月圆之夜(古人称“夜”为“宵”,故得名“元宵节”),也是春节系列庆祝活动的压轴戏,承载着“辞旧迎新、团圆美满”的核心寓意。
主要习俗解析
1. 吃元宵(汤圆)
吃元宵是元宵节更具代表性的饮食习俗。元宵以糯米粉为皮,包裹白糖、玫瑰、芝麻、豆沙等馅料,可汤煮、油炸或蒸食。早期称为“浮元子”,后因“圆”象征团圆,更名为“元宵”(北方多称“元宵”,南方多称“汤圆”)。这一习俗始于宋代,寓意家庭和睦、生活圆满,至今仍是元宵节不可或缺的“仪式感”。
2. 闹花灯(灯节)
元宵节又称“灯节”,源于汉代“燃灯礼佛”的佛教传统,后融合道教“三元说”(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天官赐福),逐渐发展为全民性的观灯盛会。隋唐时期,元宵灯会已颇具规模(如唐代长安灯市燃灯五万盏,巨型灯楼高达150尺);宋代更延长至10天,民间灯彩 *** 工艺愈发精湛(如走马灯、宫灯、生肖灯)。人们通过挂灯、赏灯、提灯 *** ,祈求光明、驱邪避灾,营造出“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喜庆氛围。
3. 猜灯谜
猜灯谜是元宵节特有的文娱活动,始于南宋,又称“打灯谜”。人们将谜语写在纸条上,贴于彩灯之上供人猜测。谜语内容涵盖诗词、典故、生活常识等,兼具趣味性与益智性,既能启迪智慧,又能增添节日乐趣,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如“元宵前后(打一字)——胖”)。
4. 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常见于元宵佳节的庆典活动中。舞龙源于上古祭祀龙神的仪式,以“龙”象征吉祥、权威,通过多人协作舞动长龙(或板凳龙),展现龙的灵动与气势,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狮起源于三国时期,分为“文狮”(抖毛、打滚,表现温驯)与“武狮”(腾跃、蹬高,表现威猛),寓意驱邪避灾、带来好运,深受民众喜爱。
5. 送孩儿灯(送灯)
“送孩儿灯”简称“送灯”,是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之一。通常在节前,娘家为新嫁女儿送去花灯(如宫灯、玻璃灯),寓意“添丁吉兆”(“灯”与“丁”谐音);若女儿怀孕,则加送小灯笼,祝愿孕期平安。部分地区亲友也会向新婚或不育之家赠送花灯,传递对生育的美好期盼。
6. 走百病(游百病)
“走百病”又称“游百病”“散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流行的消灾祈福活动。元宵夜,妇女们结伴出游,走过桥梁、城墙(认为“桥”能“渡厄”,“城墙”能“挡煞”),甚至摸钉(象征“添丁”),寓意祛除疾病、强身健体。这一习俗体现了古代女性对健康的追求,也是她们少有的集体社交机会。
7. 其他习俗
踩高跷:源于古代“百戏”,表演者踩着高跷(通常13米高)行走、跳跃,动作灵活,造型多样(如神话人物、戏曲角色),增添节日热闹氛围;
逐鼠:古代养蚕人家的重要习俗,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祈求老鼠不再啃食蚕茧,保障蚕桑丰收(现多演变为祭祀活动);
迎紫姑:祭祀厕神紫姑,通过占卜农事、家事,体现古人对生活的美好期许(紫姑被视为善良、贫穷的象征,深受底层民众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