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的“鬼节”之称,源于其深厚的民间信仰与宗教文化融合。传统观念认为,农历七月是“鬼月”,而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是阴阳交替的关键节点——阴间鬼门大开,所有鬼魂得以重返阳间,或接受祭奠,或游荡人间。这种认知的形成,与道教、佛教的节俗及民间传说密切相关:
道教“中元地官赦罪”之说:道教将农历七月十五定为中元节,认为是地官的诞辰。地官掌管地狱之门,届时会打开地狱之门,释放所有鬼魂,让其返回阳间享受亲人的祭奠。这一说法强化了“鬼门开、鬼魂归”的民间印象。
佛教“盂兰盆救母”之典:佛教传入后,将七月十五定为“盂兰盆节”,源自目犍连救母的故事。传说目犍连之母因生前业报堕入饿鬼道,目犍连在佛陀指点下,于七月十五日设盂兰盆供,供养十方僧众,最终救母脱离苦难。这一典故与儒家“追先悼远”的思想结合,进一步推动了中元节“祭鬼”的习俗。
民间“鬼乱串”的传说:俗语“七月半,鬼乱串”广泛流传,认为此时鬼魂会离开阴间,在阳间游荡。人们为了安抚鬼魂、避免灾祸,形成了祭祀祖先、焚烧纸钱、悬挂桃符等习俗,这些活动也让“鬼节”之名深入人心。
中元节辟邪常用的物品
中元节期间,民间普遍采用多种物品辟邪,以抵御鬼魂侵扰,求得平安。这些物品多源于传统文化中的“阳气”“镇邪”理念,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朱砂:古人认为朱砂是“纯阳之物”,能镇静安神、驱邪避凶。红色象征吉祥与阳气,能克制阴气,因此佩戴朱砂饰品(如朱砂吊坠、朱砂手链)或在家中张贴朱砂符,是常见的辟邪方式。
玉石: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玉碎挡灾”的说法深入人心。有灵性的古玉被认为能替主人挡灾避祸,长期佩戴玉石饰品(如玉佩、玉镯),不仅能辟邪,还能保平安。
桃木制品:桃木因“驱邪制鬼”的特性被广泛使用,如桃木剑、桃木手串、桃木挂件等。民间认为桃木能镇宅纳福、驱除邪气,尤其适合悬挂在门口或佩戴在身上,防止鬼魂靠近。
黑曜石貔貅手链:黑曜石具有强大的辟邪能量,能去除霉运、抵御负面能量;貔貅则是“招财辟邪”的瑞兽,佩戴黑曜石貔貅手链,不仅能避邪,还能旺财聚财,尤其适合偏行或收入浮动者。
金刚菩提:金刚菩提是佛家圣物,象征“破一切苦、破一切邪恶”。佩戴金刚菩提子佛珠,被认为能驱邪消灾、避祸增慧,是佛教信徒常用的辟邪物品。
鸡血藤:鸡血藤是一种中药,长期佩戴有祛风除湿的功效,民间还认为其具有避邪功能。传说用鸡血除邪清浊、避祸转运的说法,至今仍在部分地区流传。
切片核桃(辟邪):切片核桃因内部结构特殊,形状像一双鞋(俗称“辟邪”),民间认为其能镇宅驱邪、带来好运。乾隆皇帝曾将其称为“驱邪避灾,保佑平安”之物,适合随身携带或摆放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