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有什么注意事项 秋分有什么习俗

admin

秋分后昼夜温差大(可达10℃以上),需及时增减衣物,建议采用“洋葱式穿衣法”(早晚温差大时一层一层加衣服,中午温度高时一层一层减衣服),避免凉风直吹受凉。头部、腰部、脚部是重点保暖部位——头部受寒易导致头痛、阳气散失(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尤其要注意戴薄帽);腰部着凉会引发腰腹疼痛;脚部汇集全身经脉,脚冷则冷全身,晚上可用热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

2. 饮食调理:滋阴润燥,少辛增酸

秋分后气候转凉,燥邪易伤肺阴,饮食需以清润、温润为主,多吃芝麻、核桃、糯米、蜂蜜、百合、银耳、秋梨、柑橘等食物。同时遵循“少辛增酸”原则——少食葱、姜、蒜等辛味食物(避免发散泻肺),适当多吃山楂、苹果、葡萄等酸味甘润的果蔬(收敛补肺)。脾胃虚弱、经常腹泻者,水果不宜吃太多,以免加重肠胃负担。

秋分有什么注意事项 秋分有什么习俗

3. 运动养生:轻松平缓,避免过度

秋季养生以“收”为主,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如太极拳、八段锦、慢跑、登山、散步等),运动量不宜过大,以周身微热、尚未出汗为更佳(避免大汗淋漓耗损阳气)。运动时间建议选在太阳升起后(避免早晨气温过低)或太阳落山前(避免傍晚寒气加重),同时运动前要做好热身(如拉伸关节),防止肌肉拉伤或关节损伤。

4. 情志调节:保持平和,避免悲秋

秋分后日照减少、气温下降,易引发“悲秋”情绪(如情绪低落、忧郁伤感)。需保持心态平和,多参与户外活动(如登高望远、和朋友郊游、参加社区活动),或多晒太阳(促进血清素分泌,改善情绪)。中医认为“常笑宣肺”,笑能促进深呼吸、清理呼吸道,有助于缓解不良情绪。

5. 防御邪气:重点防范“四邪”

秋分需重点防范燥、风、寒、郁四种邪气:① 防燥:多喝水(每天15002000ml)、多喝粥(如百合莲子粥、银耳雪梨粥),必要时可使用加湿器(保持室内湿度在40%60%);② 防风:睡前关窗(避免贼风直吹),运动时不宜剧烈出汗(以免受风感冒);③ 防寒:慢性胃炎、脾胃虚弱者要注意胃部保暖(可穿马甲),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如冰淇淋、冷饮);④ 防郁:多与家人朋友交流,培养兴趣爱好(如书法、绘画、听音乐),转移注意力。

二、秋分习俗

1. 竖蛋:趣味游戏,寓意生命敬畏

秋分有“竖蛋”习俗——选择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竖起来。这一游戏源于古人对生命、生育的敬畏(认为竖蛋成功象征生命力的顽强),如今已走向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会在秋分时节举行竖蛋活动。

2. 吃秋菜:岭南特色,祈求平安健康

岭南地区(如广东、广西)有“秋分吃秋菜”的习俗。“秋菜”指野苋菜(当地称为“秋碧蒿”),秋分当天全家人会去采摘新鲜秋菜,与鱼片一起煮成“秋汤”(有顺口溜说:“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野苋菜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3. 送秋牛:传递吉祥,劝农耕种

秋分时节,民间有“送秋牛”的习俗。送图者(称为“秋官”)多为民间善言唱者,他们会挨家挨户送“秋牛图”(红纸或黄纸上印着全年农历节气和农夫耕田图样),并即景生情说唱吉祥话(如“秋分到,丰收到,家家户户乐淘淘”“秋耕正当时,莫误好时光”),每到一家都能得到主人的打赏(钱或小礼物)。这一习俗体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农耕顺利的美好愿望。

4. 粘雀子嘴:保护庄稼,寓意丰收

秋分当天,农民会煮二三十个不用包心的汤圆(称为“粘雀子嘴”),用细竹签插在田边地坎。传说这样能“粘住”麻雀的嘴巴,防止它们破坏庄稼(如啄食稻谷、麦穗)。这一习俗寄托了农民对丰收的期盼(希望庄稼不被鸟类糟蹋)。

5. 祭月:传统仪式,演变节日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古代帝王会在这一天举行仪式祭祀月神,地点在月坛,流程包括上香、献牲、乐舞表演)。后来因秋分不一定有圆月,祭月节逐渐调至农历八月十五(中秋),成为现在的中秋节。民间也有祭月习俗(如摆放月饼、瓜果,全家拜祭月神,祈求月神降福、家庭团圆)。

6. 中国农民丰收节:致敬农民,礼赞丰收

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旨在致敬农民、礼赞丰收)。此时正值秋收旺季,各地会举办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如农产品展示、丰收庆典、农民运动会),展示农业成果、传承农耕文化,让农民成为节日的主角。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