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寒凉食物:如冰淇淋、冷饮、生冷瓜果(西瓜、甜瓜等)及寒性水产(如生蚝、醉蟹)。中医认为,秋分后阳气渐收,脾胃功能相对较弱,过多食用寒凉食物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问题,尤其影响老人、儿童及体弱者的肠胃健康。
2. 辛辣食物:如辣椒、生姜、大蒜、花椒、芥末等。秋分时节气候干燥,辛辣食物性热助燥,会加重体内燥热之气,引发口干舌燥、咽喉肿痛、便秘、鼻腔出血等“秋燥”症状,还可能 *** 胃肠道黏膜,加重脾胃负担。
3. 油腻煎炸食物:如炸鸡、油条、肥肉、油炸糕点等。秋分后人体新陈代谢减缓,消化功能减弱,油腻煎炸食物难以消化,易导致腹胀、腹泻、积食等问题,长期食用还可能引发肥胖、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
4. 肥甘厚味食物:如红烧肉、鲶鱼、奶油蛋糕、甜饮料等。中医认为,秋季主肺气,肺气过盛会抑制肝气,导致肝气郁结;肥甘食物易生痰湿,加重秋燥对津液的消耗,引发咳嗽、痰多、胸闷等不适。
5. 水生植物(生吃):如荸荠、茭笋、菱角、莲藕(未彻底清洗或去皮)。秋季是水生植物收获的季节,也是囊蚴(寄生虫幼虫)最多的时期,生吃此类食物易感染姜片虫,导致肠黏膜发炎、出血、水肿,出现腹泻、食欲不振、儿童发育迟滞等症状。
6. 秋瓜(过量):如西瓜、香瓜、菜瓜等寒性瓜果。民间有“秋瓜坏肚”的说法,秋分后脾胃功能较弱,过量食用寒性瓜果易损伤脾胃,引发肠胃不适,尤其不适合儿童、老人及脾胃虚寒者。
二、秋分的主要禁忌
1. 忌熬夜:秋分后阳气收敛,阴气渐盛,熬夜会耗伤人体阳气,影响阴阳平衡,导致免疫力下降、疲劳、记忆力减退等问题。建议早睡早起(22:30前入睡,6:30左右起床),顺应自然规律。
2. 忌大量运动:秋季运动宜“收”,避免大运动量、出汗过多的运动(如快跑、高强度健身操)。过量出汗会耗损阳气,损伤阴液,加重秋乏症状。建议选择慢跑、快走、太极拳、登山等舒缓运动,运动后及时擦汗、保暖。
3. 忌大喜大悲:秋乏时节,气温下降、光照减少易引发“悲秋”情绪(如情绪低落、抑郁、烦躁)。中医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大喜大悲会破坏阴阳平衡,影响脏腑功能。建议通过登高望远、听音乐、读书等方式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
4. 忌冻三部位:即头部、腹部、足部。头为“诸阳之会”,受凉会导致阳气流失,引发感冒、头痛;腹部受凉会影响脾胃功能,导致腹痛、腹泻(尤其对肠胃病患者影响更大);足部是人体“第二心脏”,受凉会导致寒邪入侵,引发全身血液循环不畅、手脚冰凉、感冒等问题。需注意头部保暖(戴帽子)、腹部保暖(穿马甲、盖好被子)、足部保暖(用热水泡脚、穿厚袜子)。
5. 忌无病/慕名进补:无病进补会增加身体负担(如服用过量鱼肝油可能导致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可能引起发胖、胆固醇升高);慕名进补(如盲目追求高价人参、鹿茸)可能因不对症导致过度兴奋、烦躁、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进补需根据个人体质(如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选择适合的滋补品(如百合、银耳、枸杞、山药等)。
6. 忌盲目贴秋膘:传统“贴秋膘”是指秋季适当进补以弥补夏季的消耗,但现代人普遍营养充足,盲目贴秋膘(如大量食用肉类、油炸食品)易导致肥胖、消化不良、血脂升高等问题。应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饮食,以“清润、温润、滋阴”为主(如梨、百合、银耳、南瓜、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