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祭日:周代起便有“春分祭日”传统,明清时期演变为皇家盛典,帝王率大臣于日坛祭祀太阳,祈求丰收与国泰民安。民间也有祭祖习俗,部分地区保留着祠堂祭祖、行三献礼的传统。
2. 吃春菜:岭南地区特色习俗,将“春碧蒿”(野苋菜)与鱼片煮成“春汤”,民谚云“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寓意驱邪祈福。
3. 竖蛋:又称“春分立蛋”,源于古代对平衡的崇拜。民间认为春分昼夜平分、磁场稳定,鸡蛋易立,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现已成为世界性趣味游戏。
4. 放风筝:春分后气候宜人,民间有“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习俗。放风筝象征放飞晦气、祈求好运,也是踏青的重要活动。
5. 酿春酒:山西、浙江等地有春分酿酒的传统,选用糯米加酒曲发酵,酿成的“春分酒”色泽红润、味醇持久,用于祭祀先农或自家饮用,寓意风调雨顺。
6. 春社:古代“春祈秋报”的重要仪式,春分前后祭祀土地神。分为官社(庄重肃穆)与民社(热闹喜庆),民社有敲社鼓、食社饭、观社戏等活动,体现邻里聚合。
二、春分不宜做的事情
1. 忌吃太辣、喝冰饮:春分昼夜均等、寒温各半,辛辣食物易上火,冰饮会 *** 肠胃,两者均可能导致身体不适。
2. 忌剧烈运动:春分时节温差大、湿度高,剧烈运动易引发心血管疾病或肌肉拉伤,建议选择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
3. 忌探病:传统认为春分是一年的开端,探病可能带来晦气,不利于病人康复。
4. 忌过度行房:春分阳气上升但尚未旺盛,过度行房易耗损元气,加上温差大,易染风寒。
5. 忌开快车:春分前后雾气较重,能见度低,开快车易发生交通事故。
6. 忌清晨上山:山区清晨雾气弥漫、道路湿滑,视线不佳,易发生摔倒或迷路等意外。
7. 忌不洗衣服/河边洗衣:古人认为春分是龙王掌管降雨的时节,在河边洗衣服会惹怒龙王,影响农作物生长(部分地区保留此忌讳)。
8. 忌熬夜:春分阴阳平衡,熬夜会打破生物钟,导致免疫力下降,不利于顺应节气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