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因遭贵族谗言被流放,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自尽。楚国百姓为悼念他,纷纷划船前往江中打捞其遗体,部分人还将粽子投入江中,以防鱼虾啃食其身体。此后,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舟逐渐成为固定习俗,成为对屈原爱国精神的传承与缅怀。
2. 上古图腾祭与龙祖崇拜的遗存
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的“龙图腾祭”。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飞龙在天”),被视为大吉大利之象。先民通过赛龙舟模拟龙的活动,以祈求龙祖庇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是赛龙舟最原始的文化根源。
3. 驱瘟辟邪与祈福保平安
古代农历五月被视为“恶月”,气候湿热、疫病易发。赛龙舟最初带有“送瘟神”的寓意,人们通过划龙舟驱散江中的“邪祟”,祈求家人健康、社区平安。这种习俗融合了夏季节令的“祛病防疫”需求,成为端午节的重要功能之一。
4. 团结拼搏的民族精神载体
赛龙舟需要船员们齐心协力划桨、听从鼓手指挥,体现了“团结协作、奋勇向前”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成为现代社会中激励人们面对挑战、追求卓越的重要象征。
二、端午节赛龙舟的经典诗句
1. 唐代张建封《竞渡歌》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这几句诗生动描绘了龙舟竞渡的震撼场面:红旗指引下,龙舟如离弦之箭跃入水中;船桨划动时水花飞溅如万剑齐发,鼓声震耳欲聋似雷鸣贯耳,将竞赛的激烈与热闹展现得淋漓尽致。
2. 唐代卢肇《竞渡诗》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诗句聚焦竞赛的 *** 瞬间:龙舟冲破波浪、选手齐声呐喊,仿佛连飞鸟都被其气势逼退;最终夺得锦标的队伍印证了“龙舟如龙”的传说,凸显了竞争的激烈与胜利的喜悦。
3. 明代边贡《午日观竞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诗人以“群龙水上游”喻指龙舟竞渡的壮观,云旗在碧空中猎猎作响,雷鸣般的鼓声回荡在江面上,既写出龙舟的精美装饰,也烘托出节日热烈的氛围。
4. 宋代张耒《和端午》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诗的前两句直接关联屈原的悲剧命运,为竞渡注入深沉的悲怆;后两句则以《离骚》的永恒流传,赞美屈原的精神不朽,将赛龙舟与爱国情怀紧密结合。
5. 唐代文秀《端午》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诗句以反问开篇,质疑端午的起源传说,实则强化了对屈原的同情;末句以“楚江空渺渺”烘托冤屈难洗的悲愤,将对屈原的怀念与对昏聩统治的批判融合在一起,情感真挚而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