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头七(逝后第7天)
头七是逝者灵魂传说中“最后一次回家探望”的日子,核心习俗围绕“迎接与告别”展开:
家人行动:长子需设灵堂,烧纸钱、香烛,备好逝者生前爱吃的家畜菜肴(如猪肉、鸡肉)奠祭;部分地方有“守七”传统,至亲好友通宵厮守,午夜吃“头七馄饨”,甚至派人到他人地里“偷菜”(寓意被偷之家咒骂,可“骂发财运”)。
禁忌:孝子在头七内需“不理发、不修面”,以素颜黑服表示对逝者的深切哀悼;家人应尽量避免在逝者房间停留,以免其“留恋人间”耽误转世。
2. 三七(逝后第21天)
三七又称“散七”,寓意逝者开始“意识到阴阳相隔”,习俗侧重“呼唤与告知”:
仪式流程:由儿子、儿媳操办,白天点香火到三岔路口,轻声呼唤逝者姓名(如“××,回家吧”),之后上坟焚香;家中同样设奠,供品需为单数(如3个苹果、5块糕点),象征“阳数吉祥”。
意义:通过“路口呼唤”与“家中设奠”的双重仪式,让逝者“知晓”家人已接纳其离去,减少牵挂。
3. 五七(逝后第35天)
五七是“烧七”中最隆重的环节,传统认为“五七过后,逝者正式进入轮回”,习俗以“女儿尽孝”为核心:
操办主体:通常由出嫁女儿主导,需挑酒食(如白酒、卤菜)、纸扎(如纸房子、纸车、纸家电)回娘家祭奠;部分地区要求“烧五盆纸花”,象征“五福临门”。
仪式细节:丧家需举行大型祭奠,焚楮烧纸,请僧人、道士放焰口(超度仪式);亲友携纸钱、现金助祭,丧家设宴款待(俗称“吃五七酒”)。
4. 七七(逝后第49天,断七/尾七)
七七是“做七”的最后一个祭日,寓意“轮回关”结束,仪式转向“正式告别”:
流程:由儿子主持,家人、亲友齐聚,通过诵经、烧冥币、香表、金银斗等祭品,为逝者“送行”;仪式结束后,家人脱去孝服,换上吉服,表示“孝期结束”,可与逝者“正式告别”。
二、头七禁忌摆放的水果
头七供果的选择需遵循“吉祥、圆满、不分离”的原则,以下水果因寓意不吉或有损敬意,严禁摆放:
梨:与“离”谐音,象征“分离”,寓意逝者与家人“阴阳两隔”,易引发悲伤情绪。
葡萄、龙眼、百香果、芭乐:均为成串或籽多的水果。“成串”联想“成串跟着走”(如葡萄串、龙眼串),寓意逝者“带家属一起走”,不符合“安心轮回”的期待;“籽多”谐音“子多”,传统认为“多子”易招惹是非,牵连后代。
香瓜、西瓜等空心水果:“空心”象征“无心”,寓意对逝者“虚情假意”,不符合祭祀的庄重性;此类水果易腐烂变质,摆放后影响供桌整洁。
切开的水果:完整的水果代表“圆满”,切开的水果(如半个苹果、切开的橙子)被视为“不完整”,易联想到“生命残缺”,与祭祀“祈求圆满”的初衷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