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讲什么是开学综合症

admin

“开学综合征”并非医学诊断的病症名称,而是指假期结束、开学初始,中小学生因从“放松闲散的假期模式”切换至“紧张有序的学校模式”,产生的明显不适应新学期学习生活的非器质性异常表现。这种状态是儿童青少年对环境变化的正常心理反应,多数可通过引导自行缓解。

主要表现

“开学综合征”的表现可分为情绪、生理、行为、认知四大类:

讲讲什么是开学综合症

情绪异常:最常见的为焦虑、紧张、烦躁,部分孩子会出现情绪低落、心慌意乱,甚至无故发脾气、对开学抵触;

生理不适:无明确身体疾病的躯体症状,如失眠(难以入睡、早醒)、嗜睡(白天精神萎靡)、头晕、恶心、腹痛、食欲不振、疲倦等;

行为异常:对上学产生抗拒,如拒绝去学校、迟到早退、坐不住、违反课堂纪律;或依赖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不愿放下;

认知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上课走神、写作业分心)、记忆力减退(忘记学过的知识)、理解力下降(学习效率降低)。

易感人群

以下学生更易出现“开学综合征”:

适应能力差、难以融入集体生活的学生;

在校常受老师批评、心理素质较弱的学生;

努力但未达家长期望、缺乏学习成就感的学生;

对自己要求过高、追求完美的“完美主义”学生;

曾经历校园霸凌、不公平对待等挫折的学生;

面临入学、升学、转学等环境变化的学生。

应对建议

家长层面:

提前12周帮助孩子调整作息,逐步向学校时间靠拢(如早睡早起、减少午睡时间);控制电子产品使用,通过亲子阅读、运动等替代沉迷;与孩子一起制定具体、可实现的新学期计划(如提高某科成绩、学习一项特长),避免施加过高压力;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耐心倾听其烦恼(如“不想上学是因为担心作业太多”),给予理解和支持,避免指责。

学生层面:

主动调整生物钟,按照学校时间安排起居;减少电子产品使用,每天设定“无屏幕时间”(如晚饭后1小时不碰手机);提前整理暑假作业,查漏补缺,避免开学前赶工的焦虑;与同学、朋友交流假期见闻,唤起对校园生活的期待;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如“新学期我会学到更多有趣的知识”“我能适应学校生活”),增强自信心。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