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过年吃汤圆:从除夕到初一的团圆仪式
上海人过年,汤圆是贯穿除夕与初一的核心节令美食,承载着“团圆”“圆满”的美好寓意,是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年味符号”。
1. 除夕夜:围炉守岁的“收官汤圆”
除夕夜,上海人习惯在守岁时吃汤圆,称为“接元宝”。此时的汤圆多为甜口,常见馅料有黑洋酥(猪油、芝麻、绵白糖混合)、豆沙、枣泥等,象征“甜甜蜜蜜”。汤圆煮好后,先供奉祖先,再由全家老小分食,寓意“团团圆圆”。这一习俗源于古代“冬节”(冬至)吃汤圆的传统,后延伸至除夕,成为连接旧年与新年的重要仪式。
2. 正月初一:新年之一餐的“必备汤圆”
正月初一早上,上海人必吃汤圆,且必须吃甜汤圆,这是老上海传承多年的规矩。甜汤圆象征“新年甜甜蜜蜜”,而“汤圆”的“圆”字更寓意“阖家团圆”“万事圆满”。此时的汤圆品种更丰富,除了传统的黑洋酥、豆沙,还有菜肉汤团(荠菜、鲜肉为馅,上海郊区特色)、酒酿圆子(甜酒酿搭配糯米圆子,清爽解腻)等。其中,黑洋酥汤圆因馅料细腻、甜而不腻,成为上海人心中的“经典款”,许多家庭会提前几天准备猪板油、芝麻、绵白糖,手工搓制,保留最传统的味道。
3. 汤圆的“上海特色”:手工与传统
上海的汤圆注重“手工现做”,尤其是老字号。比如乔家栅的“宁波汤团”(水磨糯米粉包猪油豆沙,粉细皮薄、馅多味美)、美新的“酒酿圆子”(甜酒酿搭配糯米圆子,酒香浓郁)、七宝、新场的“本帮菜肉汤团”(荠菜肉馅,个大馅足,4个一碗)。这些汤圆不仅是美食,更是上海传统文化的载体——手工搓制的汤圆皮Q弹有嚼劲,馅料新鲜实在,体现了上海人对“仪式感”的重视。
4. 汤圆背后的“年味记忆”
对老上海人来说,做汤圆是除夕、初一的家庭大事。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分工合作:长辈负责搓糯米粉、调馅料,孩子负责搓圆子(哪怕搓得不圆,也会被夸“有心意”)。煮汤圆时,水要“滚三滚”,确保圆子浮起、熟透。吃汤圆时,要先给长辈盛,寓意“尊敬长辈”;吃完后,还要说“团团圆圆”“新年好运”等吉祥话,将“年味”融入每一个细节。
如今,虽然速冻汤圆普及,但上海人依然钟情于手工汤圆——那是家的味道,是年的记忆,更是对团圆的期盼。无论是除夕的“收官汤圆”,还是初一的“新年汤圆”,都承载着上海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过年更具仪式感的环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