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山三度音程的兴山民歌

admin

兴山民歌:承载“兴山三度音程”的荆楚古歌遗存

兴山民歌是湖北省兴山县及周边地区的传统音乐瑰宝,以“兴山三度音程”为核心标识,被文化部定名为“兴山民歌”,2006年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独特的音阶结构与荆楚文化中的乐器律制(如曾侯乙编钟、商周青铜“猪磬”)高度一致,是“荆楚古歌”的重要遗存,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提供了鲜活的口传史料。

一、“兴山三度音程”:兴山民歌的音乐内核

兴山三度音程的兴山民歌

兴山民歌的独特性在于其音阶中蕴含一个介于大、小三度之间的特殊音程(音程值约345音分,游移幅度350±15音分),被音乐学界命名为“兴山三度音程”(或“兴山特性三度音程”)。这种音程并非简单的“音不准”,而是荆楚地区特有的口传律制体现——它与兴山本地出土的商周“猪磬”(三声结构)、曾侯乙编钟(三度定律)的音列结构完全吻合,证明了荆楚音乐文化中存在与出土乐器一致的、传承千年的口传音乐体系。

基于这一音程,兴山民歌形成了独特的“兴山音阶”:(↑Fa)↓Sol (↓)La Do (↓)Re Mi Sol(其中“↑”“↓”表示音高的微妙游移)。这种音阶打破了传统五声音阶的固定模式,赋予兴山民歌“似悲实喜”的独特审美——看似悲怆的旋律实则蕴含着劳动人民的乐观与豁达。

二、兴山民歌的载体与传承

兴山民歌主要依附于薅草锣鼓和丧鼓歌两种传统载体存在:

薅草锣鼓:是兴山民歌最典型的传承场景。过去,农民集体薅草时,由“歌师傅”领唱,众人合唱,通过扬歌、号子调节劳动节奏、活跃气氛。其曲目多为《十送》《十想》《五更》等五句子歌,歌词通俗易懂,充满生活气息。

丧鼓歌:又称“唱三鼓歌”,是兴山丧葬习俗中的重要环节。歌师通过唱《劝世文》《二十四孝经》等内容,缅怀亡者、劝世良言,曲调庄重肃穆,承载着荆楚地区的丧葬文化。

兴山民歌的传承方式为口传心授,但因“兴山三度音程”难于记谱、学唱,加之薅草锣鼓等传统劳动场景消失,传承面临严峻挑战。目前,兴山县通过建立传承示范基地(如黄粮镇中小学)、录入非遗数据库、评选代表性传承人(如国家级传承人陈家珍、彭泗德)等措施,推动兴山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三、兴山民歌的文化价值

兴山民歌的价值远超音乐本身:

历史价值:它是荆楚古歌的“活化石”,证明了“中国音乐西来说”的谬误,为中国本土音乐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有力证据。

学术价值:“兴山三度音程”的发现,丰富了我国音乐理论体系,填补了世界音乐理论中关于“中间音程”的空白,为研究古代音乐律制、传承变异提供了重要案例。

文化认同:作为南方多个民族的文化纽带,兴山民歌促进了文化交流与民族团结,增强了地域文化的认同感。

四、代表作品与传承人物

代表作品:兴山民歌的常见曲目有《征东》《征西》《薛刚反唐》(长篇叙事类)、《十送》《十想》《五更》(短篇抒情类)等,内容涵盖历史故事、民间情感、生活场景。

传承人物:

陈家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第二批),从8岁学艺,掌握百余首兴山民歌,其演唱的《郎在高山打伞来》等作品广为人知。

彭泗德:国家级传承人(第三批),保留了“鸡鸣歌”(兴山民歌的古老唱法)的演唱传统,师承谱系可上溯至乾隆年间。

兴山民歌不仅是音乐的载体,更是荆楚文化的基因密码。通过保护“兴山三度音程”这一核心元素,我们得以触摸到中国古代音乐的脉络,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