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族服饰融合实用性与民族特色,男女老幼穿着各有讲究。妇女服饰古时以绣花衣为主,有领圈、大襟和宽袖,袖口镶花边,下穿套裤(裤管镶两道绣花边、后面开小叉,用飘带束脚),逢喜庆穿“过美”(绣花裙子);足登后跟高寸许的绣花鞋,发髻插饰物,胸前佩银饰,上衣流行用各色布缝成假袖并绣花边。后来逐渐简化,普遍戴盖头(分绿、黑、白三色:少女和新媳妇戴绿绸/缎子盖头,结婚一两年后的妇女和中年妇女戴黑盖头,老年妇女戴白盖头),衣着多为藏青色或黑蓝色布衣,青年妇女穿红或绿色,上衣宽大齐膝盖、大襟在后,外加齐膝坎肩,长裤拖至脚面。男子服饰过去穿宽大长袍,束宽腰带,腰带上挂小刀、荷包、鼻等物件,头戴黑、白平顶软帽;中年人和老年人喜穿“仲白”(类似 *** 尔族对襟长服,用黑或灰布缝制,穿时需整齐净洁、纽扣端正)。
二、饮食习俗
东乡族以小麦、豆子、青稞等面食和洋芋(土豆)为主食,肉食需经阿訇或品行端正的长辈宰杀(放血后食用),忌吃猪、狗、马、驴、骡及凶猛禽兽的肉,且不能反手倒水、吃整块的饼子或馒头(需掰开/掰碎后食用)。饮茶是日常必备,每餐必有茶,最喜云南春尖茶和陕青茶,待客则以“三香茶”(盖碗内放茶叶、冰糖、桂圆或烧熟的红枣、葡萄干,又称“三泡台”)为尊,忌抽烟、喝酒。特色美食有手抓羊肉(选用膘肥肉嫩的羯羊,按教规宰后煮熟,切大块用手抓食,桶子肉为上乘)、油面茶(冬令传统营养饮食,用牛羊油炒面粉,加茶水、冰糖等熬制)、唐汪大桃杏(唐汪川特产,皮薄肉厚、甘甜爽口,被誉为“陇上杏花村”)。
三、节日习俗
东乡族每月有节日,一年12个月循环往复,核心节日均与教相关:开斋节(最隆重,男人们去寺聚礼,清晨上墓地念经祈祷,妇女在家炸油果、馓子等油炸食品,部分送亲友);古尔邦节(又称“阿也”,开斋节后70天举行,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宰牲,所宰牛羊肉请阿訇和乡亲共餐,不许独家享用);圣纪节(纪念先知诞生和逝世,教历3月12日或13日举行,诵读《古兰经》,宰羊、鸡共食,可在寺、拱北或家中进行);阿守拉节(“阿守拉”意为“10”,教历1月10日举行,传说为人类始祖阿丹和唉哇重新相会之日,是妇女和儿童的聚会节日,由各家轮流操办,请阿訇念经祈祷,亦有粮食节寓意)。
四、婚恋习俗
东乡族婚姻实行男娶女嫁,流程注重传统礼仪。男子成年后,请媒人到女家说亲,女方同意后,男方送“订茶”(茶、冰糖、衣物等)表示订婚;结婚日期多选在秋收后或冬闲时的“主麻”日(教聚礼日)。结婚当天,男方到女方家娶亲,由阿訇主持仪式,当众念“尼卡哈”(教婚姻证词);之后撒红枣、核桃(寓意早得儿女);第二天新娘“拜客”(与新郎亲友见面),“试刀面”(进灶房擀长面,展示厨艺,请客人品尝)。
五、丧葬习俗
东乡族实行土葬,对待亡者不分年龄性别均平等,仪式节俭。亡人一般不过夜,用3.6丈白布(称“凯凡”)包裹, *** 衣服、不放陪葬品;墓坑呈长方形,下挖偏洞,将亡人面容朝西安放在偏洞内,用土块堵洞后填土;阿訇诵《古兰经》有关章节,送葬者跪坐旁听,念完后接“都哇”(替亡人祈祷),仪式结束。
六、文化艺术
“花儿”是东乡族更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东乡语称“端”,“端拉斗”即“漫花儿”。几乎人人会唱会编,过去以苦歌和情歌为主(唱出对旧社会的控诉、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及对忠贞爱情的追求),新中国成立后转变为歌颂、新生活的主题(如“东乡人民英雄汉,劈山引水上高山,历代豪杰不足道,真正英雄看今朝”)。民间叙事诗有《米拉尕黑》《战黑那姆》《诗司尼比》等,采用说唱体,形式自由,中途换韵多,旋律结构不固定,具有较强的吟诵性,至今仍在流传。传说与故事丰富,按内容分为人物传说、地名传说、风物传说等,已定型的有1600多种(如《桃杏仙子的传说》解释了唐汪大桃杏的由来)。民间绘画有板柜画(以黑白色为主,工笔勾勒自然景色,朴拙典雅)、墙壁布兜画(用蜡笔绘彩,内容多为花卉树木),新中国成立后,美术工作者从本民族传统中汲取营养,创作了《婚礼》等反映东乡族生活面貌的作品(以中国画兼工带写手法展示婚礼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