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其中,“上元节”是元宵节的核心别称,二者指向同一节日。
“上元”一词源于道教“三元”理论(天官、地官、水官分别对应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正月十五为“上元日”,是天官赐福之日。随着历史演变,元宵节的习俗(如赏灯、吃元宵、猜灯谜)逐渐成为这一日期的主要标识,“元宵节”这一名称也因正月十五是新年之一个月圆之夜(古人称“夜”为“宵”)而广泛流传,但“上元节”仍是其不可或缺的传统别名。
上、中、下元节的具体所指
上、中、下元节合称“三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对应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与道教“三官大帝”(天官、地官、水官)的信仰深度融合:
上元节(正月十五):又称元宵节、灯节,是“三元”之首。道教认为正月十五是天官(紫微大帝)的诞辰,天官主“赐福”,因此这一天人们会通过赏灯、吃元宵、猜灯谜等活动祈求福运。正月十五也是春节年俗的尾声,民间有“闹元宵”的传统,象征着团圆与喜庆。
中元节(七月十五):又称盂兰盆节、鬼节,是“三元”中的“赦罪之日”。道教认为七月十五是地官(清虚大帝)的诞辰,地官主“赦罪”,会校戒人间善恶、赦免鬼魂罪孽。这一天人们会祭祀祖先、焚烧纸钱、放河灯,以超度孤魂野鬼、缅怀先人。中元节融合了佛教“盂兰盆会”(目连救母的故事)与儒家“慎终追远”的传统,成为中国重要的祭祖节日。
下元节(十月十五):又称下元诞、水官节,是“三元”中的“解厄之日”。道教认为十月十五是水官(洞阴大帝)的诞辰,水官主“解厄”,会考察人间善恶、解除众生灾难。这一天人们会祭祀祖先、修斋设醮、祈求水官排忧解难。古代民间还有“斋三官”(用新谷做团子祭祀天、地、水三官)、祭炉神(太上老君,因炼丹与炉相关)等习俗,但随着时代变迁,下元节的习俗逐渐淡化,如今仅在部分地区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