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节又称“元宵节”“灯节”,是农历新年之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也是春节之后的重要传统节日。其起源与道教“三元说”(天官赐福)、汉代祭祀“太一神”活动及佛教“燃灯供佛”习俗融合而成。
核心习俗:
赏花灯:以张灯结彩为核心,形式包括宫灯、龙灯、狮灯等,宋代已有“灯市”,明代灯期长达十日,象征光明与团圆;
吃元宵(汤圆):用糯米制成,馅料多样(豆沙、芝麻、果仁等),象征“团团圆圆”,是节日的标志性食物;
猜灯谜:将谜语贴于花灯之上,供人竞猜,始于宋代,兼具娱乐性与文化性;
舞龙舞狮:通过舞动龙灯、狮灯,祈求风调雨顺、驱邪避灾,是民间热闹的民俗表演。
二、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
中元节俗称“七月半”“鬼节”,是道教“地官赦罪”、佛教“盂兰盆节”与民间“祭祖”习俗的融合。道教认为地官于此日核定人间善恶、赦免罪孽;佛教则源于“目连救母”传说,提倡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超度亡灵;民间则视为“鬼月”高峰,相信祖先魂魄会返回家中,同时需安抚无主孤魂。
核心习俗:
祭祖:前往祖先墓地、祠堂或在家中牌位前摆放祭品(水果、糕点、酒肉),燃香烛、烧纸钱,表达对祖先的缅怀与感恩,是“慎终追远”的传统体现;
放河灯:将荷花灯(底座放蜡烛或灯盏)放入江河湖海,为祖先灵魂照亮回家之路,同时祈求平安,尤以黄河、长江流域最为壮观;
焚纸锭:焚烧冥币、纸衣等纸制品,象征为祖先送去“阴间财富”,但需注意环保与安全(部分地区已倡导鲜花、网上祭祀等替代方式);
吃鸭肉:因“鸭”谐音“压”,有“压住邪气”之意,且鸭子能“驮祭品渡冥河”,是多地流行的节令食物。
三、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
下元节又称“下元日”“水官节”,是农历十月之一个月圆之夜,源于道教“三官信仰”(水官解厄)。道教认为水官于此日考察人间功过、解除厄运;民间则视为“祭祖”与“祈福”的重要节日,同时也是古代“迎冬”“谢神”的习俗延续。
核心习俗:
祭祀祖先:前往墓地、祠堂或在家中供奉祖先牌位,摆放丰盛祭品(水果、糕点、酒肉),燃香叩拜,汇报一年收成,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平安、兴旺;
祭祀水官:道观举行盛大法会,道士诵经祈福,信众进香朝拜,祈求水官“解除厄运、消灾赐福”;部分地区百姓会在河边、井边焚香,感谢水官对水源的护佑;
做节令食品:北方多做“豆泥骨朵”(红小豆馅,形如豆沙包),南方客家人做“芋子包”(芋泥+红薯粉皮,包猪肉、香菇等馅),寓意“团圆、甜蜜、消灾”;
祭炉神:铁匠、窑工等与炉火相关的行业从业者,祭祀“炉神”(太上老君),祈求“炉火旺盛、工作顺利、避免事故”;
祈福活动:部分地区有“张灯祈福”习俗,悬挂彩灯照亮环境,象征“驱散黑暗、迎接光明”,同时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