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秋季的之一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8月7—9日交节,标志秋季的开始。其天文定义为太阳到达黄经135°之时。立秋意味着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自然界由生长转向收敛,但并不等于立刻变凉,常仍处于“三伏”后期,有“秋后一伏”“秋老虎”的说法。
处暑的含义与时间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意为“出暑”(暑热离开)。其天文定义为太阳到达黄经150°之时。处暑后暑热渐退,昼夜温差增大,早晚转凉,但南方仍可能出现短期回热的“秋老虎”;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往往率先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
两者的区别与体感
立秋重在“始”:是秋季的起点,表示季节转换的开端;多数地区仍热,常在“三伏”之内,难以马上凉爽。
处暑重在“退”:表示暑热开始消退、天气转凉的趋势更明显;但是否明显变凉与地域有关,南方体感往往滞后。
相关民俗与谚语
立秋常见民俗有“贴秋膘”“啃秋/咬秋”(吃肉、吃瓜)等,寓意弥补盛夏消耗、迎接秋收。
处暑在民间有“处暑吃鸭”的习俗,部分地区还与中元节相关的放河灯等活动相联,体现时令转换与祈福之意。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