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朝:源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的天书下降传说,宋徽宗将正月初三定为“天庆节”,官员休假五日。清代《清嘉录》记载“(正月)初三日为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同”,故又称“小年朝”。
赤狗日/赤口日:传说“赤狗”是熛怒之神(或火焰之神),遇之则不吉利,故初三又称“赤狗日”;因“赤”有“赤贫”之意,民间认为此日不宜拜年或宴客,南方部分地区又称“赤口日”,认为此日易生口角。
猪日:自秦汉以来,民间传统将正月初一定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传说女娲创造万物时先造六畜后造人,故初三为“猪日”,当日忌杀猪。
老鼠娶亲日:民间传说正月初三是老鼠娶亲的日子,人们会早早熄灯睡觉,避免打扰鼠辈,还在屋角洒米粒、糕饼,称为“老鼠分钱”,寓意与老鼠共享丰收。
谷子生日:民间认为正月初三是“谷子生日”,此日需祝祭祈年,禁食米饭,否则来年谷物可能减产。
正月初三的传统饮食
正月初三的饮食习俗因地域略有差异,但多围绕“吉祥”“团圆”主题,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食物:
合子:北方尤其是京、津地区的经典面食,属于馅饼类,用两层薄皮包裹韭菜、茴香、鸡蛋等馅料,烙制而成。俗语“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转”,寓意“合家团圆”“财源广进”。
饺子:北方多地初三必吃饺子,饺子形似元宝,寓意“财源滚滚”“福气满满”。包饺子时常将、糖果等包入馅中,吃到象征“财运亨通”,吃到糖果象征“甜甜蜜蜜”。
年糕:南方地区初三常吃年糕,“糕”与“高”谐音,寓意“年年高升”“吉祥如意”。年糕有甜、咸两种口味,甜年糕通常加红枣、豆沙,咸年糕则搭配腊肉、蔬菜。
汤圆:北方部分地区初三吃汤圆,象征“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汤圆多为甜馅(如芝麻、花生),也有咸馅(如鲜肉、菜肉),煮汤圆时通常会加少许糖,寓意“生活甜蜜”。
菜包饭:海南定安等地的传统过年美食,将米饭与韭菜、大蒜、豆角、虾米等炒熟,用生菜叶包裹食用。寓意“包罗万象”“财源广进”,圆形的菜包饭也象征“团团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