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帝诞辰:中原地区自古流传“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认为农历三月初三是华夏始祖黄帝的诞辰。每年黄帝故里河南新郑都会举办拜祖大典,吸引数十万海内外华夏子孙寻根谒祖,成为连接民族血脉的文化符号。
2. 上巳节起源:三月三源于上古时期的“上巳节”(最初为三月之一个巳日),是古代重要的祭祀节日。《论语》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记载,生动描绘了当时人们在水边祓除晦气、祈求安康的场景。魏晋以后,上巳节固定为三月三,逐渐演变为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民俗节日。
3. 中国最古老的情人节:三月三是古代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重要日子,被称为“中国最浪漫的情人节”(比西方情人节早1000年)。《诗经·郑风·溱洧》中“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的诗句,记录了青年男女在三月三踏青时互赠芍药、表达爱慕的场景。壮族的“歌圩节”、黎族的“孚念孚”(爱情节)等,均以对歌、抛绣球等方式促成姻缘,传承着浪漫的民俗传统。
4. 祓除畔浴:古时人们认为三月三正值冬春换季,阴气未消,需通过“祓除畔浴”(在水边用香草洗濯)祛除病痛与灾祸。《后汉书·礼仪志上》明确记载“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这一习俗后来演变为春浴日,成为人们迎接新生的仪式。
二、三月三的传统食物
1. 荠菜煮鸡蛋:民间有“阳春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谚语,认为荠菜(又称“护生草”)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的功效。三月三当天,人们将荠菜与鸡蛋同煮,食用后可“腰板好、腿不软”,预防春季疾病。这一习俗源于楚地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至今仍在湖南、湖北等地广泛流传。
2. 五色糯米饭:壮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美食,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薯藤等植物汁液浸泡糯米,蒸制而成红、黄、黑、紫、白五色。五色糯米饭象征“吉祥如意、五谷丰登”,是三月三歌圩、祭祖等活动的必备食品,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蒿子粑粑:流行于江南地区的传统小吃,以野生蒿子、米粉为原料,加入腊肉或腊肠等配料蒸制而成。民间认为蒿子粑粑能“粘”住人的魂魄,防止被鬼迷惑,同时具有健脾开胃、驱寒保暖的功效,是三月三家家户户必吃的老味道。
4. 乌米饭:畲族、黎族等少数民族的特色食品,又称“乌饭”。用乌稔树叶汁浸泡糯米蒸制而成,色泽乌黑发亮,口感软糯香甜。乌米饭不仅是三月三祭祖、拜谷神的重要供品,还具有缅怀祖先、祈求丰收的寓意,被称为“谷米的生日”。
5. 桃子/桃罐头:传说三月三是王母娘娘的蟠桃盛宴日,民间有“吃桃逃灾”的说法。因时令鲜桃尚未上市,人们多食用桃罐头,取“桃”与“逃”谐音,寓意逃离劫难、驱散不祥,祈求一年大吉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