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的起源存在多种学术观点,其中“畲瑶同源说”与“古越人后裔说”是主流,此外还有“东夷说”“广东土著说”“闽族后裔说”“河南夷人说”等。
1. 畲瑶同源说
此说认为畲族与瑶族同源于汉晋时期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主要分布在今湘、鄂、渝、黔交界地区)。主要依据包括:两者族称关联(畲族他称中有“畲瑶”“瑶家”,瑶族中也有“山瑶”“瑶人”等称呼);盘瓠图腾信仰高度一致(均流传“盘瓠救主”的传说,保留《开山公据》《过山榜》等盘瓠文书);语言与习俗相似(部分地区畲语接近瑶族“布努语”,均有“刀耕火种”、嗜好狗肉、崇拜凤凰等习俗)。
2. 古越人后裔说
此说认为畲族是古代“越人”的后裔,尤其与“山越”关系密切。依据包括:地理分布重叠(越人古代活动于东南沿海及山区,畲族现今主要分布在闽、浙、赣山区);生产生活方式相似(均以“刀耕火种”为主要耕作方式,擅长、采集);文化习俗传承(均有“盘瓠传说”“凤凰崇拜”“山哈”(山里客人)的自称,以及使用银饰、蓝布服饰等传统)。
3. 其他补充说法
东夷说:认为畲族源于“东夷”(古代东方民族)中的“徐夷”,后迁居鄂、湘西部,融合三苗、氐羌等民族形成“莫徭”(畲族先民),再分化为畲、瑶等族。
广东土著说:认为畲族是东汉时期久居广东的“南蛮”一支,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发祥地,后因战乱向闽、浙迁徙。
闽族后裔说:认为闽族(福建土著)是畲族先民,越人是后来进入福建的客族,畲族并非衍出于越族。
河南夷人说:认为畲族源于古代河南“夷”人(高辛氏近亲部落),或祖先为“龙麒”(传说中的神兽)。
二、畲族的历史由来与发展脉络
1. 唐代以前:原始居住与早期称谓
畲族先民早在7世纪初(隋唐之际)就已生活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当时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汉文史书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这一时期,畲族先民以“刀耕火种”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步适应山区环境。
2. 宋代:族称出现与社会经济发展
南宋末年,史书开始出现“畲民”“輋民”(“畲”意为刀耕火种,“輋”指山间搭建的棚屋)的专称,标志着畲族作为一个独立族群的认同形成。宋代畲族地区已进入封建社会,普遍种植水稻、茶叶、甘蔗、苎麻等作物,封建地主通过霸占土地、收取地租剥削畲民,阶级矛盾逐渐加剧。
3. 明清时期:大规模迁徙与“大分散、小聚居”格局形成
明清时期,由于人口增长、土地兼并及战乱(如明代倭寇侵扰),畲民开始大规模向闽东、浙南、赣东北山区迁徙,最终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山区)。迁徙过程中,畲族与汉族人民共同开发山区,交流生产技术(如引进番薯、改进耕作 *** ),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
4. 近代以来:民族意识的觉醒与解放斗争
近代以来,畲族人民深受封建地主、及的压迫(如地租高达50%70%、苛捐杂税繁多),先后参与多次反帝反封建斗争。土地革命时期(1930s),闽东畲族与汉族农民在党的领导下举行“甘棠”“青皎”,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开展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畲族人民积极参军、支援前线,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1956年,国务院正式确认畲族为单一少数民族,族称定为“畲族”(“畲”寓意“刀耕火种的家园”),实现了民族平等与当家作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