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扫墓祭祖,传承孝道:作为清明核心习俗,需在清明当日或前后10天内完成(上午5点至下午3点为吉时,阳气充足)。具体流程包括清理墓地杂草、添新土(寓意“添福添寿”)、摆放供品(如糕点、苹果、酒水,忌梨、葡萄等不吉水果)、焚香烧纸(香烧三根代表天地人,纸烧透防火灾)、磕头许愿。现代也可采用鲜花(菊花、白百合)、 *** 祭扫等环保方式。
2. 踏青春游,亲近自然:清明正值仲春,气候温暖、万物复苏,适合与家人朋友外出踏青、放风筝、荡秋千。踏青能“接天地阳气,赶走晦气”,放风筝时可剪断风筝线,寓意“放晦气、带好运”。
3. 插柳戴柳,驱邪祈福:民间认为柳枝有驱邪避灾的作用,可将柳枝插于门楣或戴于头上。部分地区还有“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白头”的俗语,寓意留住青春、护佑安康。
4. 饮食养生,顺应节气:多吃应季时令食物,如青团(艾草汁糯米皮包裹豆沙等馅料,需搭配陈皮茶助消化)、荠菜(“三月三,荠菜当灵丹”,可煮鸡蛋或包饺子,清热明目)、春笋(鲜嫩爽口,健脾开胃)、山药(补脾养胃)、大枣(养血安神)等。饮食宜清淡、温补,避免油腻、生冷、辛辣食物。
二、清明节忌做之事
1. 时空与时段禁忌:避免在下午3点后或夜间扫墓,此时阴气渐重,不利于祭扫者健康,也不符合传统“阳气充足”的要求;扫墓时忌嬉笑打闹、大声喧哗,保持肃穆,尊重逝者与墓地环境。
2. 行为与言语禁忌:忌买新鞋,“鞋”与“邪”谐音,认为清明买鞋会招来邪祟;忌借钱财,既怕“漏财”,也不符合祭扫的庄重氛围;忌说脏话或不吉利的话(如“死”“病”等),保持对先人的敬畏之心。
3. 饮食禁忌:忌食发物(如海鲜、公鸡、羊肉等),易诱发过敏或旧疾;忌食生冷(如冷饮、寒性水果)、油腻(如油炸食品)、辛辣(如辣椒、花椒)食物,避免加重脾胃负担;青团黏腻难消化,老人、儿童需浅尝辄止。
4. 人群与社交禁忌:孕妇、幼童、重病者忌去墓地,传统认为墓地阴气重,易影响健康;忌探亲访友,清明是祭祖的特殊日子,串门可能被视为不吉利;忌婚庆嫁娶,清明氛围肃穆,与喜庆的婚庆冲突,部分地区放宽至节后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