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除了广为人知的“七夕”“乞巧节”“女儿节”外,还有多个富有文化内涵的别称,涵盖星象、民俗、地域等不同维度:
1. 双七/重七
因七夕节固定在农历七月初七,月、日皆为“七”,故称“双七”或“重七”,强调日期的特殊性。
2. 香日
民间传说七夕之夜,牛郎织女相会,织女需梳妆打扮、涂脂抹粉,香气弥漫天际,故得名“香日”。
3. 星期
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独特,一年仅能相遇一次,古人将这一天称为“星期”,寓意两星相会的珍贵时刻。
4. 巧夕
七夕节的核心习俗是“乞巧”(少女向织女祈求心灵手巧),因“乞巧”与“夕”(夜晚)结合,故称“巧夕”。
5. 女节/女儿节/少女节
七夕节以少女的乞巧、赛巧活动为核心,是古代少女展示巧艺、祈求婚姻美满的重要节日,故又称“女节”“女儿节”或“少女节”。
6. 兰夜
农历七月古称“兰月”,七夕处于兰月之中,故得名“兰夜”,带有浓郁的季节文化气息。
7. 穿针节
七夕节有“穿针乞巧”的传统习俗(女子用五色丝线穿七孔针或九孔针),因“穿针”成为标志性活动,故称“穿针节”。
8. 小儿节
乞巧、乞文等习俗多由少女、童子参与,故称“小儿节”,体现了节日对年轻一代的关注。
9. 道德腊
道教经典《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记载,七月七日名为“道德腊”,是五帝会于西方七炁素天的日子,具有宗教文化内涵。
10. 牛公牛婆日
在越南,七夕的庆祝主体为华人社区,因牛郎织女传说,七夕被称为“牛公牛婆日”,是当地华人的重要传统节日。
这些别称不仅丰富了七夕节的文化内涵,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节日的起源、习俗与地域特色。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