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俗语是民间对立秋时间与后续天气关系的经验,核心是通过“早”或“晚”的立秋时间,预测立秋后气温的变化趋势。其中,“早立秋”指立秋时间较早(通常以农历月份或一天中的时辰划分),“晚立秋”指立秋时间较晚;“凉飕飕”形容早立秋后天气快速转凉,“热死牛”则是晚立秋后持续高温的夸张说法,这种高温现象也被称为“秋老虎”。
“早”与“晚”的界定标准
民间对“早晚”的划分主要有两种说法:
1. 农历月份划分:若立秋落在农历六月,视为“早立秋”;若在农历七月,则为“晚立秋”。农历六月通常更接近夏季尾声,气温开始回落;农历七月仍处夏季中期,热量积累更充足。
2. 一天时辰划分:以当日12点为界,0点至12点立秋为“早立秋”,12点至24点立秋为“晚立秋”。这种划分基于人们对“上午属阳(凉)、下午属阴(热)”的传统认知。
背后的气候逻辑
1. 早立秋凉飕飕:若立秋时间早(如农历六月或上午),说明冷空气活动较早,夏季余热快速消散,早晚温差逐渐增大,天气较快转凉。这种情况下,“秋老虎”(持续高温)的持续时间较短,气温整体呈下降趋势。
2. 晚立秋热死牛:若立秋时间晚(如农历七月或下午),意味着地表储存的热量尚未完全释放,加上副热带高压可能再度控制部分地区,导致晴朗少云、日照强烈,气温持续偏高。“秋老虎”会肆虐更长时间,尤其在南方地区,可能出现35℃以上的持续高温。
补充说明
需要注意的是,这句俗语是经验性,并非严格的科学规律。现代气象学认为,立秋后的气温变化主要受副热带高压位置、季风气候转换等因素影响,而非单纯由立秋时间决定。例如,即使“早立秋”,若副热带高压异常强势,仍可能出现持续高温;反之,“晚立秋”若冷空气提前南下,也可能提前降温。但俗语仍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直观观察与智慧。